上海:做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海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做游戏。(资料图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特别报道 上海篇

    上海近年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率先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开展以公办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市属高校“双一流”建设,3个项目可谓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始终是老百姓密切关注的话题,公众对美好教育的追求比以往来得更加强烈。上海学前教育坚持普惠优质发展,基础教育坚持公平与质量并重,高等教育坚守育人“生命线”并注重学科发展,以步步为营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和老百姓托举起教育强国的梦想。

    落实政府责任,开展以公办为主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牵动着众多家庭的心,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是交给社会还是政府担起来?上海选择了后者。

    上海这些年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构建由政府统筹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元办学格局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上海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满足不断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当前学前教育进入新一轮入园高峰,上海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全市1591所幼儿园中公办幼儿园已有990所,占62.2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比例,且公办幼儿园已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在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同时,上海持续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鼓励力度,让更多的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通过政府扶持,改善办园条件、降低保教费标准,成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新建幼儿园项目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或实事项目,是上海保障园舍建设力度的一个重要手段。上海落实住宅商品房小区公建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严格执行每一万人配置一所15班规模幼儿园的要求,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如新建小区存在缺配现象,将不予核发产权证。

    上海还聚焦基础教育设施相对薄弱地区、入学入园存在结构性矛盾集聚区,通过收回被挪用的场地、改扩建园舍、整合中小学闲余资源、合理调整园内活动室面积等方法,为辖区内适龄儿童提供充足的公办园学额。若公办幼儿园学额不足,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按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进入民办幼儿园生活,从而解决本区域适龄儿童的入园问题。

    上海积极推进城郊幼儿园对口交流、委托管理、教育集团化等工作,发挥以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为首的优质园所作用,加强对郊区幼儿园和区域内薄弱幼儿园的业务指导。通过市区名师、名园长工作室带教与园本培训结合,使所有幼儿园保教人员都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

    思南路幼儿园以关注儿童发展需要而别具特色,社会美誉度高。黄浦区成立以该园为龙头的“思优个别化教育集团”,带动包括二级园、民办园在内的5所幼儿园,开展教师研训活动,将优质的办园理念和实践辐射出去。

    崇明东滩思南幼儿园在创建之初就得到思南路幼儿园的帮扶。园长吴闻蕾自豪地说:“不管办园理念还是教学行为,东滩都有思南的样子,幼儿园开办两年就得到当地老百姓喜爱。”

    据介绍,上海已启动第4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提出3年新建、改扩建90所幼儿园的目标。此轮计划将着力加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通过医教结合、信息化试点、玩教具研究等系列项目的实施,推进上海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让家门口的初中学校强起来

    上海市民对优质公办初中教育一直有着强烈需求,特别是在上海的小学教育质量普遍高位均衡的情况下,这就使得提升公办初中办学水平显得格外迫切。

    今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选取116所公办初中作为强校工程实验校,通过3年到5年的建设周期,进一步抬升底部,促进公办初中提质增效,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上海强校工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紧密结合,通过配备和培养,让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都拥有一名市级名校长、两名名师。各区通过调配校长和骨干教师资源,加强有潜力校长和教师的培育,加紧配齐或申报名校长、名师。

    强校工程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市、区联动。上海16个区整合力量,形成区域推进强校工程实施方案,既聚焦强校工程实验校的提质增效,又兼顾大面上公办初中的质量提升。在实施过程中,各区综合施策,在名师名校长带动、改进教学和评价、加强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等方面,突出“一校一策”,协调配置学校适应中考改革应具备的软硬件条件,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众多优质资源和专业力量成为强校工程实验校的有力支撑。据统计,已有24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含分校)、4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1所优质品牌公办初中、14所优质民办学校、4所区教育学院、1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校参与到强校工程实验校的支持带动中。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优越的教学质量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青睐。前不久,上海市五四中学与静教院附校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五四中学校长沈嵘希望以强校工程建设为契机,借鉴静教院附校做法开设跨学科课程,在各年级主要科目开展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特征的“后茶馆式”教学,开展提升教师命题素养方面的研究。

    上海将开展“强校工程”三年实施规划的评估,为每一所实验校开出更加细致、可行、有效的“药方”,促进实验校特色发展、质量强校。形成基于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增值评估方案,关注学生学业质量、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家长的满意度,体现学校原有基础上的成长性,以“评估—反馈—改进—提高”的方式,支撑每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

    地方高校也有机会争创世界一流

    前不久,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上海召开,各地参会人员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现场观摩和研讨交流,各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布局和推进等方面的特色做法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地方高校与在沪部属高校在发展水平上差距较大是上海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目前上海有14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其中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共5所地方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上海版的“双一流”怎么建?

    早在2014年,上海按照国家部署率先启动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出台面向2020年的高校学科发展规划,启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着眼到2020年,使20个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180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01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的试点方案,把300万元以下国有资产自主处置、高校经常性经费自主统筹、高校人员编制使用、正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调整等14项权限“放权松绑”下放给试点高校,遴选基础较好的研究型大学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通过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引领学校走向高水平。

    在2014年启动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中,上海目前5所“双一流”市属高校获得30多个学科的支持。该计划在经费投入上强调个性化、高强度和人本化,对于纳入建设范围的学科,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等都由高校对照国际标杆提出,经论证后给予个性化支持。

    政府以学校自设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为依据,对建设情况进展进行跟踪评估、动态调整。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经费重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人员费用最高可达财政投入总量50%,解决了经费“能买小白鼠不能发给人”的问题。

    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后,上海市政府随即出台推进上海“双一流”建设实施意见,着眼突出立德树人、优化分类布局、凸显绩效导向、激发改革活力,给予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政策和资源支持,重点支持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的5所地方高校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市级财政以“一校一策”思路给予重点投入。

    在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看来,“双一流”建设征程上没有“主演”与“看客”之分,每一所高校都是参与者、践行者,都有责任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据介绍,上海把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4类,出台了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把分类思想全面融入高校管理各环节,不同类别高校实施不同标准,形成了分类规划、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本报记者 金志明 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