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四十载 躬耕职教新时代
2018年6月1日至4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赛项在美丽的福建省福州市举行,作为福建省首次承办全国大赛的中等职业学校——福建工业学校,像一朵被无数期待催开的“茉莉花”迎“赛”绽放,飘香四溢。全体工校人团结协作、精心谋划、周密布置,不仅成功承办了首次国赛赛项,而且取得了赛项组织和技能竞赛成绩双丰收。
40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福建工业学校的前身——国防科工系统福建第五工业学校成立。1981年学校从闽中、闽西搬迁至如今的福州市,1993年正式更名为“福建工业学校”。自此,一辈又一辈工校人开拓奋进,即使面对职业教育的“低谷”时期,工校人依然胼手胝足,勇于突破桎梏,以鲲鹏激浪之势在时代的风雨中驰而不息。古人言:“奋然为之,亦未必难。”时序更替,朝斯夕斯,始终清晰的是工校人奋斗的足迹。学校从最初的两个专业78人发展到如今19个专业5000余人,为社会造就了无数优秀人才。
曙光升腾,幸福氤氲。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历经40年风雨洗礼的福建工业学校如今正沐浴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春风,赓续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开启又一个职业教育的新征程……
峥嵘岁月 开辟军工教育路
1978年8月,在闽中、闽西的红土地上,经福建省批准创建成立了隶属于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的福建第五工业学校,这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建校伊始,为保证当年批复、当年筹建、当年招生,即于1978年9月招收特种化工专业和特种机制专业,各1个班39名,分别在永安313厂和龙岩386厂同时开班教学,从此开辟了军工教育之路。
历经3年两地的艰苦办学,学校迁址至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福州市,仓山南台岛北端现址。这里既是乌龙江与白龙江的分叉口,更是宋代福建怀安古城的所在地。这里有着从宋时起就是福州与日本陶瓷交易的一个重要码头——芋原渡,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在学校附近的芋原渡留墨榜书,写下“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流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的传世佳句。站在学校大楼凭高俯瞰,福建的母亲河——闽江静谧流淌,蜿蜒南去。
1989年8月,经福建省机械部门党组决定,将福建第五工业学校、省国防工业干校、省国防工业综合研究所三家合并,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机制。1993年4月经省教育部门批准更名为福建工业学校。1994年2月经评估被福建省政府部门确认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发展建设取得新突破。
岁月峥嵘,而屡更精力勤劳。1978年至1997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发轫于深厚的军工精神沃土,同心协力,求真务实,在改革中开拓,在创新中奋进,不断突破办学瓶颈,办学规模由最初的两个专业78人发展到7个专业989人,从一所厂办普通中专发展成为省部级重点中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开办初期20年,学校累计培养了3500余名优秀军工技能人才,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逆势飞扬 编织蓝领英才梦
1998年国家对部门(单位)所属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除少数部门外,其他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都划转地方管理;高校扩招和普高教育改革,学校由培养精英人才向培养蓝领人才的职业教育转变,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遇到转轨发展“寒冬”。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寒冬”考验,福建工业学校迎难而上,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与智慧,破冰前行,深化内涵建设,以质量赢声誉,以声誉扩招生,成功实现了由计划招生到自主招生、专业计划设定到自主优化专业建设的转型发展。至2008年,学校已开设了五大类17个专业,年招生1600余人,办学规模达4000余人,办学实力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水平。10年间累计培养了5000余名蓝领技术技能人才,涌现出林晓榕、江弥峰两位福建省技术能手,为海峡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年风雨历程,同心共度难关。2000年学校划转福建省教育部门,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师生共同努力,矢志克艰、逆势飞扬,获得了国家级别重点中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工作优秀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第七届至九届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
乘风破浪 铸就海西工匠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近十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党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实施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与此同时,福建省也适时出台了相应政策,启动了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乘着现代职教改革发展的强劲东风,福建工业学校秉持“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始终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践行“崇德敬匠、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市场导向谋改革、以品牌意识求创新、以师生成长促发展”的办学思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学校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教职工近300人,其中正高级讲师4人。学校荣获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工程A类项目建设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第十届至十二届福建省级文明校、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福建省平安校园、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全国第二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福建省中小学校园文化美育环境培育示范校等称号,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两人、福建省特级教师两人、福建省三八红旗手1人、福建省劳模1人,学生获得国家技能竞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19个。
10年来,福建工业学校实现了办学质量与效益双丰收,年年提前完成招生任务,社会美誉度和贡献度不断提升,具有鲜明工校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凸显,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先后与中国台湾永达职业技术学院、印尼中爪哇省吐纳斯·哈拉潘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5年7月和2017年3月,相关领导莅临调研,均对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表示赞赏,对学校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10年来,学校以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A类项目工程建设为契机,不断改善综合办学条件:新建学生公寓楼和综合大楼,新建现代信息技术中心、3D打印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室、钣金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等实训场所。学校现拥有参照企业生产模式的中高端数控加工共享实训基地、宝马BEST培训基地、上海通用汽车AYEC项目培训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上汽大众SCEP项目福建基地、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动漫校企共建双工作室和衍纸画电商双创工作室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产、学、研、培、创人才培养一体化格局,开拓出一条产业链与人才链相融合,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独特发展模式之路。
优化专业——打造亲海西产业的专业群
学校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等国家和福建省重大战略方针,紧扣福建省重点十大支柱产业,补短板、促升级、调结构,适时开设或优化服务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
针对福州市城市地铁发展规划,学校在福建省中职校中首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应用与检修专业;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在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中增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中增设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方向,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中增设新能源汽车专业及汽车整车和配件营销专业方向。学校目前开设了机械、汽车、电气与轨道交通、信息、经贸五大类共19个专业,拥有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两个——数控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福建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3个——机械制造专业群、汽车专业群和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福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3个——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东南专班)和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方向。实现了专业的开设与优化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校企协同——培养胜任岗位能力的准职业人
学校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强化校企二元主体责任,牵头组建了福建机械职业教育集团。5个专业教学部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共同参与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宝马集团、上海通用、上汽大众、东南(福建)汽车、蜂行者汽车、渃博特机器人、北京恒安卫士、吴越动漫、有伦农业科技等40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促进学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品牌。
——在华东地区率先与宝马集团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宝马集团合作共建BEST培训基地,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为蓝本,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构建了“双元培养、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宝马负责培训、考核、认证学校机电类教师和非技术类教师;通过与宝马德国总部联网的信息平台,实现教学内容动态更新;建立起校企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反馈,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双向动态互动。宝马前瞻的教学理念、优质的全球教育资源、合理的选拨程序、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使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且也为学校带来专业品牌效应。
——组建工业机器人现代学徒制班。学校机械制造专业与福建渃博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了渃博特工业机器人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掌握MOTOMAN机器人技术及操作等技艺,打通生产运营模式与教育教学规律结合的瓶颈,找准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企业委派7位行家、技术能手充当师傅,指导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助推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转型升级,而且提高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速度。
——开创“双工作室”模式。学校计算机游戏与动漫专业与福州吴越动画工作室采取“学校动漫工作室与企业动画工作室”对接模式,引入企业项目,师生与企业工程人员共同制作面向市场的动画片。通过双工作室模式,企业得到了满意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人才,学校培养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动画制作员、历练了师资,学生实现了高品质体面就业,达到校、企、生共赢。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积极与福建兴联发针织有限公司、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针织花边设计紧缺人才和农村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