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有夫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教育在行动系列报道⑤

    穿过繁华的兰布拉大街,转进一条安静小巷,一幢巴洛克风格的二层小楼进入记者眼帘。这里是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

    一见面,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贾维尔·奥尔图纳与中方院长常世儒,就带着歉意向记者解释,把采访时间约到下午5点,是因为孔院提前安排了密集的日程。

    当天上午,巴塞孔院召开了“大孔院”校长论坛,多所成员大学的校长和文化机构负责人参会。何谓“大孔院”?常世儒介绍,该院2010年成立基金会作为独立法人运营,8年来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12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形成覆盖全区的“1+12”中文教学体系,在全球500多所孔子学院中独树一帜。

    “这种‘大孔院’格局以及基金会形式,使巴塞孔院的运营更加灵活,受到众多机构欢迎。”常世儒说。

    走进巴塞孔院大厅,三四位教师正在搬桌子、调试计算机。“明天一早,这里要举行HSK(汉语水平考试)网络考试。”常世儒介绍,每年有1500多名学生在巴塞孔院参加HSK网考,“这样的考试每年我们要举办四五次”。

    西班牙共有8所孔子学院。近年来,学中文在西班牙成为一件“时尚”的事。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教育组负责人钟熙维介绍,目前,西班牙约有5万人学习中文,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连续多年居欧洲第一。

    走上二楼,3个班级正在上课,有儿童班也有成人班,还有一个商务班。无论年级、职业,每名学生都认真地跟教师逐字逐句地学习中文。

    常世儒说,该院现拥有40多个教学班、2所下属孔子课堂、32个教学点,以及34名中外教师和1300多名注册学生,“这1300多名学生,就是1300多颗中西友好的种子”。

    为了提高中文教学质量,巴塞孔院尝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增加网络教学内容,研发出“长城汉语”网上教学课程,采取实时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在手机上学习,使更多西班牙中文学习者获得便利。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打造“文化孔子”,是巴塞孔院的一大特点。近年来,该院与加泰罗尼亚大区所有的公立大学和顶尖的私立大学,签署合办孔子学院协议,2016年又与安道尔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安道尔孔子课堂,从而成为一所国际型的“大孔院”。

    “学术孔子”也是巴塞孔院多年坚持打造的品牌。该院成功举办了两届伊比利亚美洲海外汉学研讨会,每届都有近200人参加。与巴塞罗那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高校合开学分课程,本科生、研究生在孔院学习中文可被认可学分,并与各大学合作举行文学、历史研讨会。此外,一个与中国出版社合作开设的海外编辑部已经成立,一份以中、英、西3种语言出版的学术期刊也即将面世。

    “我们希望把巴塞孔院办成西班牙的一个新汉学研究中心。”常世儒说。

    除“语言孔子”“学术孔子”外,还有“商务孔子”。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最大航运中心和中资企业最多的城市。利用“地利”,巴塞孔院与中国远洋集团、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中资企业合作,免费培训外方员工。此外,由该孔院搭桥举办的中国经贸峰会,每年吸引200多家两国企业参会。

    “8年前,巴塞孔院刚起步时,只有一间12平方米的教室、6名学生。我们呕心沥血,花很大力气在巴塞罗那打响孔子学院的品牌。”常世儒深有感触,现在每天都有各种学校、机构和企业主动登门要求合作。

    奥尔图纳告诉记者,现在宣传中国、推广中文已经成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正在积极向西班牙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呼吁,尽快将中文正式纳入西班牙的教育体系内。”

    巴塞孔院不仅担负着中文教学任务,还是联结中西友谊的纽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西班牙有句谚语,‘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相信,巴塞孔院的未来会走得更好更远。”奥尔图纳说。

    告别中外方两位院长,记者走出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大门,二楼教室依然灯火通明。此时已是晚上8点,月上枝头。

    (采访:夏越 王焕现 张晨 康丽 刘晓蕾 执笔:本报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