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环境变迁 读懂幼教改革四十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1983年江苏省泰州市许庄中心幼儿园。(田倩 供图) ②1996年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朝鲜族幼儿园。(资料图片) ③1982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早操比赛。(刘琨 供图) ④1999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练节目。(么丹彦 供图) ⑤2003年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幼儿园。(刘玉苏 供图) ⑥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吴海棠 供图) ⑦2006年吉林省延边州汪清一幼的孩子们学做打糕。(资料图片) ⑧2015年重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年中心幼儿园燕石分园的孩子们玩沙。(余琳 李蕾 供图)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编者按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环境因素是塑造儿童发展的力量之一,儿童成长受到其所生活的不同直接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这些直接环境所在的更大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40年来,儿童成长的小环境和大环境都已发生巨变。这些变化的背后,连接着一系列国家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举措。透过学前教育政策关键词,回顾40年迈出的铿锵步伐,更加印证了改革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

    1

政策环境

从“服务经济建设”到“实现幼有所育”

    改革开放后,学前教育的一系列政策,经历了从为百姓解除工作的后顾之忧,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到关注社会民生,实现幼有所育的过程。实际上,改革开改以来的学前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政策变迁史。

    幼教性质

    从社会福利走向公益普惠

    改革开放初期,集体经济处于绝对主导,相应地,托幼服务自然而然也成为一项社会福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福利性逐渐消失。进入21世纪,“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重新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重任,建立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必然趋势。

    关键词:办园经费由主办单位承担

    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提出:“各级教育、卫生部门举办的幼儿园、托儿所经费和各项所需费用分别由教育事业费和卫生费列支。各企业、事业、机关、部队举办的园所的经费,由各主办单位自行解决。”这既明确了当时幼儿园的主要类型,又表明了幼儿园作为社会福利的性质。

    关键词:社会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依附于企业而举办的幼儿园也开始改革。1995年9月,《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幼儿园向社会开放,逐步改变幼儿园经费由企业全部包揽的做法,提高企业办园效益。”这标志着幼儿园的公共福利性质正在逐渐消失。1997年,《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指出:“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园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幼儿教育社会化。”这一规定加快了幼儿园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公益性和普惠性

    到了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出台,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随后,所有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文本,都一再强调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性质。

    办园方针

    从“两条腿走路”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发生变化,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针也几经更改。

    关键词:“两条腿走路”

    1983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幼儿教育发展方针。农村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县镇则应大力提倡机关、厂矿、企事业、街道办园,并支持群众个人办园。”此后,逐渐形成了部门办园与集体办园“两条腿走路”的办园体制。

    关键词:依靠社会力量办园

    1995年9月,《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今后5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大力发展公办园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随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各地加大公办园的举办规模。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公办园原则上达到50%。

    管理体制

    从“多部门共管”到“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改革开改以来,为明确学前教育发展主体责任,落实归口管理,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

    关键词:托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

    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召开,决定由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这次会议首次确立了政府牵头、各部门共同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的通知,规定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198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学前教育行政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出台,首次以教育法规形式明确了这一原则。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管理体制。

    关键词:各级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2010年,“国十条”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关键词:国务院领导,省地(市)统筹,以县为主

    2017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启动,明确提出要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国务院领导,省地(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省级、地市级政府加强统筹,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积极推动各地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内部管理规范也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1996年,我国第一部规范幼儿园内部管理的规章《幼儿园工作规程》出台,对幼儿园的任务、保教活动目标、幼儿入园和编班、园舍及设备等,作出详细规定。2016年,教育部修订后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开始施行,其各项规定更符合新形势下幼儿园管理的需要。此外,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还陆续出台了关于幼儿园的安全、卫生保健、收费及督导评估的专项政策,完善幼儿园的内部管理规范。

2

物质环境

从“实用化”到“儿童化教育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园舍条件整体得到改善;在室内,幼儿的座位由固定变为不固定,增设活动区域,更加重视环境创设;在户外,环境更加美观,游戏设施更加多样。

    建筑环境

    从关注建筑物本身到关注适合幼儿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直观来看,幼儿园变化最明显的,自然是园舍条件。

    关键词:用房规划更加科学精细

    与1987年出台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相比,2016年的《幼儿园建设标准》提出将每个班级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设计,从而将幼儿活动用房分为班级活动单元和综合活动室。而且专门强调幼儿园房屋建筑应坚持绿色、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不得建设豪华幼儿园。

    关键词:园舍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2014年,《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试行)》在“安全友好环境建设的原则”一章明确提出幼儿园建设的“审美性、生活性”原则。要求幼儿园的环境应当富有美感,色调和谐明艳,图案美观,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物品整洁,摆放有序。同时,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材料应来自生活和大自然,环境布置的方式要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贴近幼儿生活。2016年的《幼儿园建设标准》提出园区建筑物、构筑物应与绿化、美化融为一体,构成优美的育儿环境和人文景观,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友好的游戏、生活、活动空间。

    关键词:对安全性的规定更严格

    1987年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幼儿园基地选择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201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提及幼儿园不得设置在污染区和危险区,不得使用危房。

    2016年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对园舍安全作出了更精细的规定,对幼儿园采光、空气质量、建筑材料的安全、环保性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出台的《幼儿园建设标准》还提及了幼儿园建筑结构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建筑防火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等。

    室内环境

    从幼儿被动使用到主动参与

    改革开改以来,随着学前教育保教理念趋向科学化,幼儿园开始注重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也更加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

    关键词:关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

    2012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发布,在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方面,提出幼儿教师应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与方法。

上一篇:四十年的变与不变     下一篇:四十年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