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建设:追本溯源方能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改革的真正起点和落脚点应当在哪里?课程建设的学校特色应当如何体现?优质均衡的教育追求应当如何落实到课程中?在课改已步入深水区之际,这类问题显得越发尖锐。近日,记者参加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特色学校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欣喜地看到不少学校交出了与众不同的“答卷”。

    从本土传统出发,找到校本课程的生长点

    “孩子们都喜欢动物,我们就引入鸿鹄的形象。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的故乡就在我们西樵镇,他是本地家喻户哓的名人。我们想结合孩子们乐于亲近的本土文化设计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要有鸿鹄之志。”望着操场上腾挪翻飞、奋力舞狮的学生,民乐小学校长周少伟侃侃而谈。学生们脸上欢快而自信的表情,让人很难想象这所学校曾经是“待撤并”的薄弱乡村校。

    周少伟介绍说,民乐小学的孩子们75%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家长因为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心较少。很多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生活上散漫、性格上自卑、个人价值感较低。起步阶段,学校开展了“寻找黄飞鸿足迹”的课题研究,试图从本土“岭南狮艺武术发源地”武德双修的文化资源中找到一个突破口。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学校逐渐提炼出“飞鸿精神”——怀梦想、持坚毅、行仁爱。飞鸿课程体系涵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现已初步形成了“修德”“学艺”“崇文”“尚武”四大系列。

    具体而言,飞鸿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两大类型。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校本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重点在高效的课堂教学。民乐小学自行创制的校本基础课程,包括百首经典名曲、百幅经典名画、百部经典国学、百篇经典美文等。

    拓展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推送课程。其中拓展必修课包括狮艺武术、思维导图、阅读进阶等。拓展选修课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综合实践类,以社团形式开展,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如小飞鸿国术团、小鸿雁艺术团、国画社团、书法社团、毽球社团等。飞鸿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信心和能力,近几年,孩子们先后18次登上中央电视台。

    华南师大附小恒大南海学校位于广州市与佛山市交界之地,深受广府文化熏陶。该校充分发掘当地名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资源,融合康有为弟子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思想,构建了创新性的“少年君子”课程。该课程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整合。目前已形成“人格课程、智慧课程、健体课程、艺术课程和环境课程”五大模块,编写并出版了相关教材。

    为了保证课程落实到地,恒大南海学校大胆改革,不但设置了长短课,而且把文化课程集中在上午开设,下午专门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校本课程,既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时间,更给了学生成长的机会。

    从个性特征出发,找到学生潜能的拓展点

    在石门实验学校,可以看到一些有趣而又独特的跨学科课程:比如“梅花桩与力学原理”课程,应用物理知识研讨传统武术,将传统体育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模拟联合国青年组织英语辩论课程,将扩大国际视野与锻炼英语口语能力结合起来;“精品藤艺”课程既有对本土传统藤艺技术的研究,也有对当代藤艺商业价值的介绍。这些课程开始源于学生兴趣,最后落脚点在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阳智平校长介绍说,石门实验学校学生生源比较复杂:有父母在外地经商的本地孩子,也有随务工父母迁居而来的外地孩子。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也有很大不同,“注重个性差异,开发学生潜能,培育学生特长”一开始就成为学校的办学宗旨。

    十余年来该校一直在推进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建设,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通过学生需求调查,整合学校、家长、校友及社会资源,自主开发与引进校外高端课程相结合,目前该校已开设涵盖八大领域的80多门校本课程,形成了“扬长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研发了“题不二错、单元整理、思维导图、解题报告”四项学习技术,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跨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

    通过“扬长”教育,学生不但发展了特长,也变得更加自信,更有“后劲”。说起那些将爱好变为专业的学生,石门实验学校的老师津津乐道:林井超同学在校时选学“话剧”课程,现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籁嘉亮同学爱好美术,在初中时参加了“服装设计”活动获奖后受到很大鼓舞,最后考上了清华美院……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从未来需求出发,找到幸福成长的基准点

    从南海区罗村实验小学的走廊上经过,可以看到教室中一位教师手上举着高尔夫球杆,指着大屏幕上的绿茵球场在详细讲解。罗村实验小学温旺华校长介绍说,这是该校新近开设的高尔夫课程——国际理解课程的一部分。

    从“幸福”“童趣”“多元”“整合”“创生”课程理念出发,该校目前实施的“五彩课程”体系,涵盖了“小状元”必修课程、“大玩吧”选修课程、“幸福鸟”社区课程和“走世界”国际课程等。

    “小状元”必修课程努力探索国家课程的高效率实施,学校用“状元文化”,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超越自我。学校引进ACTS学业评价系统工具,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反映学生达成三维目标的情况和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大玩吧”选修课程搭建了三级选修课程体系。其中“普及课程”包括编织、抖空竹、滑轮等,注重学生快乐的体验;“提升课程”包括诗词赏析、数学游戏、爵士舞、国画、航模等,旨在让有基础的学生获得专业提升;“特长专训课程”包括陶艺、绘本创作、创客梦工场等,针对有基础、有特长且有发展需要的学生。选修课程从不同层面为学生发展搭建了成长平台。

    “幸福鸟”课程,期望帮助学生获得“幸福锦囊”。新编写校本教材《我是一只幸福鸟》(社区版),每年级一册,每册分为“幸福·身体健康”“幸福·阳光心情”“幸福·美好生活”三个章节,每个章节又设置五至六个主题,包含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人际交往、情绪调适、行程规划、理财能力等内容。每个主题都设计了详细的活动目标、活动过程等操作指引,使课程的操作性更强,更便于实践。

    “走世界”国际课程鼓励学生拥有中国灵魂、世界视野。一方面开设国际理解课程,从丰富多彩的文化开始,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提高认知、交流的动力和能力。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强化语言的运用,强调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借鉴和创新,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面向世界和未来。

    从优质均衡出发,找到特色课程的立足点

    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局长张苑发说,在创建“品质教育,学在南海”教育品牌过程中,愈发体会到教育均衡的重要性。而特色学校的创建,既能提升学校品质,又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均衡新态势。南海区教育部门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相结合、课题引领和项目落地等方式,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新道路。特色学校的建设,涉及理念、课程、文化、管理、队伍、科研等诸多要素,其中,课程是最关键的环节,从本土传统、学生个性和未来需求出发,注重差异化发展,南海区建设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华南师范大学梁永丰教授在评价环节指出,南海区特色学校课程建设除了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课题引领外,还特别注重专业导向,首先确立了课程为特色学校建设重要载体的理念。如果说原来课改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的话,那么当今新一轮课改则转变到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其次,在助推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各学校脚踏实地,注重本土资源利用,同时关注学生需要和国际视野。再其次,注重引导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从孤立走向融合。国家课程在基础教育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只是孤立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势必出现与国家课程游离的状况,从而妨碍课程对学生素养培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为此,现在很多学校走上了构建校本化特色课程体系融合之路。(本报记者 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