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道树”到“生态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写在前面的话:

    更好的教育应是:点燃“一束火焰”,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教育;推开“一扇大门”,启迪学生“自觉成长”的教育;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给每个孩子愿意成长的理由,使自主教育绽放光彩!

    基于这样的理念,潍坊高新金马公学尊重人性、关注天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追求自主选择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扬长避短中挖掘他们的优势潜能,个性化、特色化的生态教育,使每个学生实现了更优化、更大化的发展。

    走进潍坊高新金马公学,让人耳目一新的不是选课走班下异彩纷呈的学科教室,也不是“自由呼吸”中雨后春笋般的学生社团,而是课外长幼有序的“家族”管理。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教学楼前广场上,一簇簇身着校服、头戴小黄帽、肩背旅行包的学生和老师,正在集合队伍整装待发。

    “你是带队老师吗?你们这是去哪里、搞什么活动啊?”我们悄然近前,问一位女教师。她回答:“孩子们要去居民小区考察废旧衣服回收箱。”然后自荐身份:“我不是带队老师。我是‘阳光家族’的‘史官’,只负责记录。我不带队。带队的也是学生,我们叫族长。”

    话音未落,看起来年龄稍大的那位男孩接过话茬:“我是族长,今天的家族活动由我负责。”

    史官?家族?族长?看我们一脸诧异,董梅校长介绍:我们学校是课堂同龄、课下混龄。孩子们上课是班级的成员,一下课,一切活动,马上就变成长幼有序的“家族”成员了。课外的一切活动都是家族内部的事情,每一个孩子在其中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也各得其所。

    每到开学初,学校就让学生按长幼顺序,一至六年级各出一名,孩子们自愿选择,组成一个个家族。在这个新家庭里,一个孩子一个角色,年龄最大的担任族长,负责管理家族事务和协调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稍幼的孩子按照特长,在生活中分工协作。族长毕业以后,“兄终弟及”,由老二继任族长,老三成了老二,以此类推。这样,每个孩子在校期间,都有兄弟姐妹,不再孤独,几年下来,人人都有被人照顾和照顾别人的经历。

    这和以前兄弟姊妹多的家庭,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家庭中,兄弟姊妹的角色是一成不变的,老大永远是老大,老二永远是老二,一辈子就一种体验。这里不是,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每个人都从老小到老大,一年一个角色,分别体验不同的感觉。当老小的时候可以撒撒娇,当了老大就得学会体贴人、帮助人了。

    就餐、午休、夜宿、校园休闲活动,都属于“家族”的具体事务,是由孩子们商量决定的。连“家族”的名称也是他们自己起的。孩子们喜欢什么,就给家族起什么样的名字。有个家族的几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喜欢海豚,他们就叫“海豚家族”。

    每一个“家族”中配一位老师,担任史官,只是负责记录家族的活动,负责活动的照相、材料的收集、安全的保障等。史官在家族中“不是长辈”,有指导孩子自己做事的义务,却没有指挥和帮助孩子做事的权力。遇事不帮忙、不告诉,必要时还故意通过“有效干扰”,让孩子们懂得谦让、体贴、照顾,从而智慧地调整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平日在学校,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在课堂上乖巧听话的孩子,一离开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管理,就变成了脱缰的烈马。尤其寄宿制学校,餐厅和宿舍往往成为学校管理的“老大难”。而这里的家族式管理,恰恰着眼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家族为单元,在族长带领下,自己定族规,族规的内容覆盖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就是就餐、午休、夜宿和活动开展。

    笔者观察发现,每到吃饭的时候,家族成员围坐在一起,老大为最小的孩子端菜、添饭,敦促挑食的孩子多吃青菜;老二监管用餐秩序,对用餐时的不当行为及时劝阻……饭一吃完,孩子们马上忙活开来:洗盘子的洗盘子,刷碗的刷碗,擦桌子的擦桌子,扫地的扫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宿舍里,老大和老二手把手地教新来小同学叠被子、系鞋带,提醒他(她)遵守作息纪律等。刚入学的孩子想爸爸妈妈,哭了、闹了,晚上不睡觉了,大家又是讲故事、做游戏,哄着他(她)安静下来,一起进入梦乡。

    家族中的小矛盾、小摩擦也会时有发生,这时候,老大总会第一个站出来,询问、协调、处理,必要时可以求助史官、生活教师。此时的老师们,只需静观其变,小矛盾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对孩子们来说,同伴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用儿童世界的法则,游刃有余地处理着他们的一切。历经几年的“家族”生活,孩子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忍让、明白了责任和担当。孩子们在家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融为了一体,即使过去养尊处优的“小公主”“小皇帝”,也懂得体贴和分享了。

    也曾有腼腆胆小的孩子,在沟通能力锻炼中,不肯与陌生人交流;娇气不吃苦的孩子,在生活体验中耍赖、哭闹;喜欢独处的孤傲孩子,在合作能力锻炼中逃避……但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孩子在家族活动的锻炼中和家族成员一次次的鼓励和帮助下,无一不克服了自身障碍,变得心智成熟起来。

    “家族活动”是需要花钱的。钱从哪里来呢?学校规定:不能向父母要,以“家族”为单元,各自挣钱各自花。钱怎么挣呢?

    学校发行了可在校内兑换的“货币”,成立了“万千责任有限公司”。公司将拖地板、打扫水池、学科教室整理、校内海报制作、体育器械维护、图书角整理等,只要是学生能做的公共事务,都由各个家族通过自愿竞聘承担,按工作量和技术含量定价,每个岗位4—6元,采用竞聘方式招聘。

    招聘会上,孩子们带着学校特制的“家族工作护照”,以家族为单元聚在一起,在族长的组织下,仔细地审视每一个招聘启事,一本正经地思考和讨论适合本家族应聘的岗位。结合家族成员的兴趣爱好和岗位报酬选择岗位。一轮面试下来,谁是小快递员、谁是维护设计师、谁是小花匠,就都会“名花有主”了。

    就这样,孩子们通过打工赚钱,积攒自己家族每次外出活动的经费。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大都生活条件优越,从小就在丰衣足食的环境中长大,不懂得父母工作的辛劳,养成了奢侈浪费的习惯。通过在校内岗位竞聘和打工,孩子们体会到从书上学不到的劳动艰辛,理解了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钱是孩子们辛勤劳动赚来的,数量又有限,这就逼着孩子们在外出活动的时候,不得不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看看孩子们多“抠门儿”吧!有的出行不舍得搭公共汽车,改为步行。有的买最便宜的盒饭,甚至几个人喝一瓶矿泉水。

    学校的家族活动,是层出不穷的。什么“公交线路大查询”“一张A4纸的革命”“一元钱的生存挑战”“一个曲别针的旅行”。以下是张敏老师作为史官记录的家族活动:

    谷德广场家族活动纪实

    家族名称:旋风家族

    活动时间:2018年12月1日

    家族成员:牟煊鑫 赵瀚辰 邢栋

    冯久源 蒲昕政

    史官:张敏

    周四家族会议,当罗老师介绍每个家族还有多少活动资金的时候,我心里忐忑不安。我们家族,这个学期,因为老小身体不好,较少打工挣钱,再加上半个学期的花销,我知道我们的家族币已经所剩无几。

    果不其然,别的家族都超过了100元,我们家族5个孩子只有33元。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了——又要买书,还要吃饭,怎么办?以前大家还能凑合着吃个肉火烧呢,这次好了,喝西北风喽!

    尽管一肚子不痛快,但作为史官,是不能在孩子们面前表露出丝毫情绪的。计划第二天的活动,我说,没有钱,怎么办呢?孩子们七嘴八舌,想出了办法:干脆把花钱的活动变成先挣钱后花钱的活动,到商场去,买了卖,卖了再买,买了再卖啊,不就有钱了吗?真没想到,他们还有这样的心思!

    周五一早,孩子们整装待发,老大怯怯地走来,欲言又止。我疑惑不已,啥大不了的事啊。老大说:“领到的家族资金我忘到家里了。”顿时,一家人就炸了锅。我佯装生气地说:“那好呀,我们就不用出去了,正好今天很冷。”

    看着他们紧张的样子,我憋住笑:“那好吧,我先借给你们,下次再这么粗心大意,我可不管喽!”一家人立马喜笑颜开:好好好!出发!我们一路欢笑来到谷德广场。孩子们到高层的书城,挑选了一套4本的《一分钟破案》,拆开,分头到下边楼层,一本一本地零卖,一本就能赚3块钱。卖小孩子玩具和游乐设施的地方、卖衣服和化妆品的地方,凡是大人领着孩子逛商场最多的地方,就有我们学生卖书的身影。卖完了,再回书城进货,接着卖。虽然中间遇到无数次的拒绝,孩子们几乎都要掉下眼泪,但还是鼓起勇气走向下一位消费者……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我们竟然创收了120元!我原来的担心毫无意义,孩子们的能力超乎了我的想象。

    诸如此类一次一次的家族活动,孩子们像成年人居家过日子,大帮小,强扶弱,体悟着做人做事的道理,掌握生活的技能。他们学会了选择交通路线,学会了到商店购物和网上购物,甚至学会了和小商贩讨价还价。他们会做简单的饭菜,会用共享单车。这一切的一切,看似不起眼,却是孩子们步入社会后不可缺少的东西——立身处世的能力。

    关于不同年级的“家族”,这种迥异于班级化的课外组合,打个未必贴切的比喻吧:城市里一排一排的行道树,每一条道路上都是一样的树龄,几乎一样的粗细,一样的高低。大自然里的林地,大树小树都有。教育生态,哪一种情况更具生机和活力,在这里应该是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