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家庭作业“家长化”的谜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家庭作业是学生的常规性学习活动,是家校合作的接合部。近年来,家长陪读、亲子共读、亲子作业、家长听写、家长签字、制作PPT、家庭创意生活展示、亲子义工等家庭作业,让家长不敢拒绝、不敢怠慢但又不堪其扰,成为家校矛盾的焦点、痛点。

    家庭作业本该依靠学生自主完成

    家庭作业是老师布置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大体上可以分为认知类、品德类和探究类三种。其中认知类作业数量最多,品德类作业往往通过志愿服务、家庭劳动、观察、参观、访问等活动来实现,探究类作业主要方式是小课题研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动手能力。

    理解家庭作业要把握三个关键:它是由教师布置并监管的,教师是作业监管主体;它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时间上会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发生一定的重叠;它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并非针对家长或其他人。家庭作业的功能是巩固、消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为下一阶段学习任务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提升孩子的综和素质和能力。

    家庭作业主要发生在家里,却不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因为家长不了解作业的意图,也很难对作业进行有效评价。但不能说家庭作业与家长没有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9条规定,家长有义务为儿童接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所以,家长既不是家庭作业的责任主体,也不是家庭作业的无关者。为了保障孩子作业按质按量完成,家长应该根据情况适度参与其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调查发现,40.2%的家长认为存在“教师将本不该家长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家长”的现象。这种家庭作业异化现象近年来越来越严重,有些作业甚至是直接布置给家长的,存在家庭作业“家长化”现象。

    家长应守住边界适度参与

    家庭作业“家长化”现象,首先是由模糊不清的家校关系导致的。尽管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中两个最重要的场域,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成长中两个“最重要的他人”。但仔细分析起来,两者分工不同,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培育孩子的品德和心性,学校教育重点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公德。

    在家庭完成的作业,其实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布置作业的主体是教师,评价和管理的主要职责也应该是教师。但许多教师将作业的评价和管理环节的任务转嫁给家长,将家长视为自己无条件的助手,甚至让家长无条件地干一些义务劳动。自己减负,家长却增负了。

    家庭作业“家长化”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业布置不科学、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作业太多、太难、太偏、不切实际。

    作业太多,单调重复;作业太难,超过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认知基础,家长不得不帮助孩子查资料,或者额外报班学习;作业太偏,有些离奇古怪,有些要求“处处留痕”,如志愿服务要求拍摄成视频,过于注重形式;作业不切实际,无视客观状况,让家长勉为其难。就如我在北京城乡接合部一所学校听到一位教师说:“某某某家长是个不合格的爸爸。让他给孩子听写英语单词,总是做不到。”其实,这位爸爸是早出晚归的外来务工人员,自己都不会几个英语单词。

    给家长减负,让作业回归本意

    要解决作业之痛,就要给家长减负,让家庭作业回归本意。

    首先要提高家庭作业布置的质量,布置作业不仅考验教师的责任,还检验教师的教育水平。一份好的作业,既要注重统一性,也要注重差异性,既要保证基础又要有所分别。无论教师布置作业的出发点如何正当,太难、太多、太偏、要求太高都不是好作业。

    好的家庭作业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检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要鼓励孩子自己安排、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好的家庭作业不仅要看结果,还要关注过程和成本。家庭作业不应该过于理想化,而应该是常态化的,应该是不需要家长参与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给家长减负还要厘清家校关系的边界,各负其责。在家庭作业中,家长的任务一是提供条件,保证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必要时间、学具等物质条件,二是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配合,是指为了共同目的的分工合作,是与参与者各自的身份、能力与意愿相称的分工合作。很显然,由于家长的自身能力所限,配合的重点不是具体学习任务完成和方法指导,不是像教师一样辅导孩子作业。学校除了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之外,还要给家长赋能,引导家长保持积极配合的态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家庭教育的胜任力。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作业绑架家长有个吊诡逻辑     下一篇:特殊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