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教师如何获得专业成长
为了整合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两大诉求,地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砚山县民族中学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设“拓展课”体系,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稳健实施和动态调整,有效构筑起边疆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性案例,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组成课题组对该校教改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结合本土文化设置的拓展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6年起,砚山县民族中学专门开辟1栋6层的拓展楼,将每周2节拓展课写入课表,千余名七年级学生走班学习;开设壮族舞蹈棒棒灯、彝族舞蹈顶灯跳弦等多门非遗课程,预设的教改目标成效显著。研究表明,参与课改实施的教师加深了对学科知识体系和具体理论的认识,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弹性明显增强,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边疆县域中学的拓展课,搭建起既能摆脱应试捆绑又无碍于应试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教师不必受制于分数压力,而能获得不断摸索、体会、调整并改进的实践机会,逐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符合教育规律。
边疆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时需因地制宜稳中求变
调研同时发现,如果培训保障和师资储备不足,那么盲目开设拓展课可能变为一种负担。由于拓展课科目是学校自主创新的选择,紧扣本土文化的新型课程在校外又很难有适合的资源,一些教师既要承担正常的课程教学,又要作为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工作,所以在拓展课的实践中亦会有疲惫之感。因此,学校需充分考量教师自主申报和课程运行的情况,使拓展课程及其任课教师相对稳定且保有适当弹性,这样更便于教师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而产生可持续的动机和成长意愿。校方还要不断优化拓展课的实施路径,实现由学校主导、行政推动的“自上而下”与由教师、学生、家长需求推动的“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力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相关利益方均有机会参与课程构建,展示自我价值。
边疆教师专业成长呼唤良性的生态环境
由于办学历史的局限及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致使边疆学校教师为了个人发展、家庭稳定、孩子成长,往往对条件优、待遇好、平台高的学校趋之若鹜;学校、乡镇、县市为了确保各自近期办学效益,不断出台政策,“层层选拔”“择优录取”的县内外选调举措将农村、乡镇里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掐尖”调往更上一级学校任职。从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这样的做法有失公平并必然导致杀鸡取卵的后果。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县域初中的教师队伍普遍调动频繁、变动不居,耗时费力形成的师资队伍建设链一次次被打断。这种因利益格局不均衡导致的割韭菜式的人才争夺战明显成为县域中学师资队伍和谐发展的最大掣肘。唯有基于稳定坚实的教师队伍,教师个体才能摆脱层层加码的困境,才可能真正借助课程创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本文系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jsjy2017002]的成果之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