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学校》形塑理想教育的样子
现实中的基础教育,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尽管也有轻松与快乐的时刻,但似乎随着学段上升,更多是渐强的紧张与压力,背后是日益逼仄的空间、无处不在的竞争和难以排解的焦虑。一切可否是另外一番模样?快乐且高效的教育是否真的存在?
《神奇学校》(天地出版社)给出了答案,通过梳理澳大利亚菲茨洛伊社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历史,形塑了理想的教育模样,也彰显了教育的理想之境——这所学校很像英国的夏山学校、日本的巴学园,虽然算不上教育的主流,却为主流的教育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反思视角,从理念到实践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教学方式、班额大小、师生关系、课程建设、教育管理、家校合作等,何为最恰切的方式,如何实现最优化,书中一一给出具体做法,并用学生的状态与收获来加以验证。
作为一所拥有43年办学历史的学校,从最初的7个学生到现今的100多个学生,菲茨洛伊社区学校之所以被称为“神奇学校”,神奇之处不只是这所完全靠自负盈亏的学校在用脚投票的激烈办学竞争中存活了下来,也不只是教学成绩在所在的维多利亚州乃至整个澳大利亚名列前茅,而是在办学方向和教育理念上难能可贵的坚持、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大胆探索,以及遇到各种问题时的态度、解决各种难题的方式。
例如,许多学校的课表是固定不变的,但在菲茨洛伊社区学校,只有游泳课固定不变,其他课程随时可变,“如果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如某个剧团需要观众,老人院需要组办一个小型的音乐会,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临时调整,采用更加好玩的方式来学习”;这所学校的课堂也一直是学生围坐一起的,每个人都要发言,交流想法,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氛围,帮助学生愿意且能表达内心的想法;学校注重学生与他人的相处,如果在合作方面出了问题,会停止上课,讨论如何解决;每周三下午学校没有课,学生可以选择做手工、学法语、打网球,也可以下棋、绘画、烘烤蛋糕,或者跟朋友、老师和家长聊天,到图书馆看书,组织小型音乐会抑或营地活动……
也许有人担心学校如此“毫无章法”“过度放任”,学生会毫无建树、流于平庸。书中给出了此种教育实践的初衷与结果:“学生毕业并开始中学生活后,他们的成功令我们惊异。我们的毕业生在中学担任班长或其他类似岗位的比例令我们感到意外,这都是因为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会争取大家的认同并愿意一起合作。”从这种角度看,这本书不是脱离生活、抛开现实去建立一个教育的乌托邦,而是针对不同时代学生成长的普遍困难、基于未来所需的关键能力来不断调整教学,坚守了育人准则与为成长赋能的教育宗旨。这就启示新时代的我国学校教育,让学生全面成长与拥有快乐童年之间并不矛盾,学生完全可以在自在自主的氛围里为进入成年做好准备。
但很显然,这种做法从来是不容易的,需要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挑战不合时宜的教育传统:因为成人的过度保护,一些孩子习惯被接送,长大后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一些学校不愿意开设厨艺课或举行营地活动,学生因此错过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政府部门提倡学生之间“零身体接触”,以减少暴力伤害,但没有身体接触也阻碍了学生产生安全感、同情心、同理心。“神奇学校”的学生有幸进行诸多尝试,学校没有这样那样的禁区。虽然身为校长的菲利普·奥卡洛夫妇遭遇了来自政府、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但他们顶住压力,用实际效果来证明,理想的教育是不断更新迭代,有所坚持,也要有所舍弃。
实际上,菲茨洛伊社区学校敢于挑战教育传统的做法在书中比比皆是,他们坚持的是打造具有育人效果的隐性课程,即关注学校里所渗透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学校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足于社区、扎根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在体验成长的快乐。他们舍弃的是束缚学生自主探索的条条框框、阻碍学生团队合作的错误做法,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试错的地方、成长的乐园。
从现实来看,更多的学校需要这样的探索与坚持,需要省思是否关注隐性课程的建设,所有的办学行为都指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是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也让看似平凡的日常教学富有光彩,焕发出点石成金的神奇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