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学科专业优势 全力打造一流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让人欣喜的是,人才引进的效果正在不断凸显。目前学校多数学科已凝练出3—5个学科方向,配备了近年来涌现出的拔尖人才为方向带头人。以方向为核心,推动团队更多教师根据方向发展需求主动调整具体研究内容,形成了个人研究紧紧围绕方向、多个方向紧紧围绕学科目标任务的生动局面,打通了“学科建设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任务分散问题。

    在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学校也针对本校教师积极探索实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全方位构建教师培训培育体系。按照教师成长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培训,靶向施策,精准发力。2016年,学校出台《青岛农业大学中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实施办法》和《青岛农业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施办法》,启动新入职教师助教工作和主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学时制,培训质量和成效显著提升。

    对教学的重视,是青岛农业大学由来已久的传统。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田义轲回忆,自学校建校伊始,就特别重视本科教学、重视人才培养。为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学校出台《青岛农业大学“卓越教学奖”评选办法》和《青岛农业大学“最受欢迎本科任课教师”评选办法》,修订《青岛农业大学“青年教学能手”评选办法》等。3年来,以尚书旗为带头人的农业机械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尚书旗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和“青岛市最美教师”荣誉称号;李保华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王晶珊获“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陈海华等4名教师获“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高丽等12名教师在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曹敏等10名教师在“外教社杯”、外研社“教学之星”山东省和全国外语类教学大赛中获奖。

    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卓越教学奖、最美教师奖、最受学生欢迎本科任课教师等奖项的设立,推动许多年轻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几年来,李娟等20名教师获“青岛农业大学卓越教学奖”;刘峥等62名教师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赵长星等10名教师获“青岛农业大学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谭玲玲等76名教师获“青岛农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本科任课教师”称号,可谓星光熠熠。

    建体系搭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涌现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2014年巴西世界杯主会场……这些灯火辉煌的体育场馆用的都是同一家LED灯光品牌——“达森灯光”。而“达森灯光”的创始人就是青岛农业大学的毕业生许法卿,他创造了用3万元本金撬动3亿元的商业传奇,缔造出国内首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舞台灯光制造企业。

    建设光伏农业大棚、种植草莓、搞养殖……这样的创新创业故事几乎每天都在青岛农业大学上演,而这也与学校的办学传统有着很深的关系。

    “我们是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就是接地气、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李宝笃说,这位老“农大”人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他看来,不能仅仅为了就业率、点击量才去创业,“双创”一定是建立在科技含量、学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青岛农业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实践能力”为统领,以搭建“创业教育引领服务、创业实践培训指导、创业资源汇聚对接、创业咨询交流互助、队伍建设推进提升”五大平台为横向支撑,以构建集“苗圃选育、团队组建、实践探索、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为纵向提升的“多维立体”式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培育孵化模式。

    2018年,青岛农业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将导师科研指导和学生创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全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助力校园创客成就创业梦想。学校逐渐完善了“双创”奖励激励制度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同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青春点燃激情,创业成就梦想。每年的大学生招聘季,这样的精彩一幕都会在青岛农业大学上演。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康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普兰泰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信得药业有限公司……都会如约而至,这些都是青岛农业大学校友创办的企业。

    多年前,他们从青岛农大走向社会。今天,他们回到母校,招聘志同道合的精英共同开创企业的未来。

    “公司员工80%都是青岛农大学生,因为他们吃得了苦,很有奉献精神。”

    “母校学生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公司很喜欢招聘母校毕业生。”

    这些用人单位的评语非常准确地说出了青岛农大学子的特质,这也正是学校的良苦用心。

    “奋斗需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一直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希望大家在毕业后,继续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不被‘终南捷径’所惑,在默默耕耘中体悟‘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的道理。”今年的7月毕业季,宋希云的毕业致辞让许多毕业生感动不已。

    耐住寂寞,默默耕耘,是农大人的本色,也是青岛农业大学的初心所在。2018年,青岛农业大学率先成立了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依托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16个,选派特派员50名,累计向派驻镇村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136项,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368项。校地校企合作更加深入,社会培训和科技服务广泛开展,组织青岛市乡村振兴“政产学担银”协同推进大会,与8个县市区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举办各类培训班51期,培训3361人次,300多名专家教授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成果推广等服务近万人次。

    就在这个暑假,青岛农业大学各个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科研基地和社会实践点都没歇着,而是在炎炎夏日中挥洒汗水,推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在学校规划的3个10年计划(1997—2027)中,两个10年过去了,正进入到第三个10年。“我们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程中贡献了青岛农大力量和农大智慧。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指导经验和政策咨询能力的专家智库,加快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未来,我们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继续着力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在加强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学研究和国际化合作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李宝笃对学校的未来信心满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