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洱海水清,开苍山“金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孔海南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云南洱海实地考察。 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十五年如一日银苍玉洱畔的扎根,污染源变身“小金矿”的奇思妙想,错季生产的“新样板”,“一切从心开始”的“天使”体系,引进洋水果的“泥腿子教授”……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上海交通大学一直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推进相关帮扶工作进程。

    近年来,上海交大将帮扶工作纳入省校战略合作体系,确定了“帮智为主、全力而为”的定点帮扶指导方针,强调要立足交大特色,精准对接地方的实际需求。2013年,上海交大被国务院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先进集体”,并连续获评为2016年和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之一、中央单位扶贫先进集体。

    谱写上交版“老人与海”

    在上海交大的每一个学生,恐怕都听说过“老人与海”的故事,说的就是上海交大环境学院孔海南教授和他的团队,十五年如一日扎根云南,守护洱海水清月明。也许有人说,这是一个科研团队,在做一些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是一趟趟奔驰的列车,是一瓶瓶河湖的水样,是一道道山川河脊,是一幕幕树鸦斜阳,所有的这些,都是一堂堂最生动的教学实践课,而这课堂就在治理现场。

    “十一五”期间,上海交大孔海南教授团队牵头承担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之“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防治及工程示范”项目,历经十余年坚守苍山洱海,终于实现了“让海更清”的夙愿。

    孔海南及其团队在云南开展一系列洱海水污染治理及湖滨生态修复研究工作。他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治理方式,以期将洱海治理与保护工作,从点扩展到面,形成系统。孔海南和他的团队联合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农科院等几十家单位,用十年的积累、五年的实践、三年的攻坚收获了丰硕的治理成果,使洱海的水质从浊到清,2018年洱海水质7个月保持在国家II类水质标准。

    在这场说干就干的洱海保卫战中,孔海南不是一个人,他有一支跟着他转战南北的年轻队伍。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也是其中一员。

    2007年,王欣泽完成了海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追随孔海南教授来到大理,共同开始了水专项洱海项目的研究工作,从此便与洱海,与大理结下不解之缘。

    洱源县奶牛养殖一直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但奶牛可以带来相当于20个成年人所造成的污染。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王欣泽选择从源头上解决污染,将其“变废为宝”。“我们与当地企业顺丰肥业开展合作,由企业对奶牛粪便进行有偿收集,随后通过科研技术将奶牛粪便、藻泥、污水厂污泥等转化为有机肥,并服务于当地生产。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将其做成产品远销缅甸、越南。原来的污染源现在慢慢变成了这里的“小金矿”。”王欣泽笑着说道。

    科研工作只有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科研工作者才能更有成就感,才能真正做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上海交大项目的实施紧密对接地方需求,消弭了科研团队和地方政府的两张皮现象,成效显著。2018年,洱源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取得“脱贫摘帽”阶段性成果,成为云南首批脱贫出列的县。

    探索与实践智力帮扶

    上海交通大学把帮扶工作纳入了省校战略合作体系,越来越多的洱源人开始来到上海,不断精进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的上海交大人来到云南支援建设,以“新云南人”的身份,用上海交大智慧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脱贫摘帽”。

    扶贫先扶智,上海交通大学着力提升当地教育队伍水平,助力洱源县顺利完成国家教育均衡化考核。上海交通大学持续面向洱源实施“10+20+50+100”的培训计划,每年保证有10名以上中小学校长、20名以上骨干教师和50名以上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上海接受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100名以上的教师通过远程教学、送教上门等形式接受专门指导。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培训教师七百多人次。洱源一中的青年教师李爱玲,来上海跟班学习半年后,又在上海交大和洱源县的支持下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一年。她动情地说:“是上海交通大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上海的学习让我知道了人生应该有不同的意义,我要发挥我的特长,不断学习和成长,真正成为一名对白族音乐发展有用的人,不辜负学校对我的培养。”像李爱玲老师一样不断主动提升的洱源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回到岗位后,真正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变得更加主动追求进步,更加热爱生活。

    在医疗方面,为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支持帮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交大设立“心基金”医疗卫生帮扶专项基金,有针对性地探索开展了“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医疗帮扶活动。目前共有260人次洱源县医护人员到上海交大附属医院进修、开设医疗管理培训和执业医师培训,有效推进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面对洱源县诊疗效率低、人民群众看病难的实际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筛查和救治”等一系列的爱心帮扶活动,在海外教育学院校友的直接资助下投入近百万元,附属胸科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共救治了136名患儿,其中有些是已经被其他医疗机构婉拒的重症难症患儿。上海交大主动发挥沪滇医疗合作、赴滇专家义诊团等工作的辐射作用,不定期组织专家义诊团赴当地开展义诊活动,服务困难群众超过1000人次。

    援助向合作双赢转变

    上海交大师生不仅把足迹印在山区的高山峻岭,把汗水洒在学校、医院、田头,更把心留在这里。他们希望不仅做到扶贫援助,更做到“授人以渔”。

    云南灵应山下有一片架设了遮阳网的田地,平坦而肥沃。2013年4月,曾在日本、美国留学工作10年的张才喜来到滇西挂职,担任洱源县副县长,为贫困山区的老百姓探求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径。

    他去气象局、农业局了解近年气候变化和农作物分布,到周边7个州15个县考察,走遍洱源县全部9个乡镇,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多年来在经济果林领域的科研经历,在滇西边境山区开始示范推广特色经济作物车厘子种植,并采用先进技术,实现错季化生产,有力推进车厘子产业在洱源县的健康快速发展,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洱源县农业局局长李瑞昌说:“洱源是洱海的源头,为了保护水质,我们不发展可能带来污染的工业。特色农业是增强县域经济的可行之路。张教授发挥专业特长,在洱源推行的车厘子种植,为老百姓指明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方向。”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王世平教授团队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为当地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葡萄生态观光园提供成套的技术方案,并成功申报农业部科研专项“滇西边境山区葡萄错季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并将洱源、宾川等五个县作为示范县,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的葡萄产业升级换代建立新模式、树立样板。

    在上海交大“恒基金”对口帮扶专项基金支持下,一批批上海交大专家赴洱源开展调研指导,有力促进了果林建设、畜牧养殖技术、作物新品种试验、种植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等。为了让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上海交大建立云南(大理)研究院,滇西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大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云南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成为融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产业化管理、项目引进于一体的平台,逐步构建起“立足滇西,辐射云南”的科研合作与服务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