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助尽助,巩固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教科院—香港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民办教育协作创新联盟理事长。
■名家专栏 助力学校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③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以义务教育为例,资助领域涵盖了寄宿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免费教科书,而且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从农村困难学生扩大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同时,资助管理制度、监管责任、资助程序、资金管理、信息管理与机构队伍建设,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发挥其“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育人”功能,换言之,“帮困”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一方面,使受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在感恩中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通过树立资助示范典型,激励广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可以说,学生资助为教育扶贫提供了内生动力,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从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来看,无论是国家、地方、银行还是学校等相关方面,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教育扶贫的下一步工作,应实现多管齐下,巩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顺利推行,从而实现应助尽助。
健全资助管理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依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依托各市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乡镇(街道)“学生资助工作站”和各学校“助学基金会”,促使基层各方形成合力开展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三级联动机制;推进教师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助学。
加大资助宣传力度,消除资助工作盲区与死角。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突出学生资助工作重点,加大对资助范围、资助标准、资助程序等重点政策内容的宣传,加大对学生、家长、教师等重点人群的宣传,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家喻户晓。另一方面,要改进资助政策宣传方式,除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作用外,积极运用移动通信平台、网络平台等新兴媒体,构建广覆盖、高效率的资助信息传播体系。尤其要加大对农村乡镇村社特别是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力度,消除宣传盲区和工作死角。
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实现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学校要通过召开校长会和中层干部会、教师会及家长会,开设宣传专栏,发放告家长书和明白卡,以及通过班级线上交流群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各类资助政策,让学生和家长充分知悉政策、明白资助范围、掌握资助标准、了解资助程序。同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按照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年级推荐、学校审核程序,把好学校认定这一关。学校应指派专门教师,全面细致入户核实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信息,建立名册,做到精准识别,并通过与县教育局资助中心提供的建档立卡等名单进行比对,确保不漏一生、不错信息。
形成多方协力机制,实现资助金发放精准。资金发放精准,即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对此,要形成教育局、财政局、乡(镇)财政所和学校多方协力机制,在仔细核对基础上,会同银行达到精准资助。例如,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探索建立了“账号双测试”机制,即在资助金发放前,通过农信社网银和财政所惠农资金“一卡通”两个系统,对学校提供的困难学生家庭受助信息进行准确性双测试,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从而实现资助资金的无障碍、零错误发放。
保证资助力度,传递资助温度。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心,在于关心、关爱学生,因此,相关工作者要带着真感情,有温度、有温情地开展工作。2017年,教育部印发通知,提出“各地各校公示学生资助信息时,要严格遵循国家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坚持信息简洁、够用原则,公示受助学生姓名、学校、院系、年级、专业、班级等基本信息,不得将学生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出生日期等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公示”,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在资助工作过程中注意“敏感度”,尊重和保护受助学生隐私。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各地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一是改变贫困家庭调查方式,降低家庭隐私曝光率。资助中心和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再采取入户调研、邻居问询、村组证明等方式,及时纠正认定结果存在的偏差。二是改变贫困资助公示方式,缩小家庭隐私曝光范围。将资助生公示由“统一公示”改为“点对点公示”,即学校只公示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家长姓名、家庭经济状况等则在所在村组公示,有效保护学生隐私。三是改变实物资助发放方式,避免给学生贴上贫困标签。
除了保护学生隐私外,在校内资助上,学校也可以采取“以奖代助”形式,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避免伤害其幼小心灵,于无声无痕中完成资助。同时,教师在班级里可以号召全体学生向获奖同学学习,不仅会鼓舞受助学生,为其取得更大成绩树立信心,而且也会使资助工作取得精准成效并形成良性循环。
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不应仅是资金上的帮助,还要有精神上的支持。学校应开展与国家资助和教育资助有关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扬帆起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