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青春的磅礴力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4月28日,燕山大学体育学院大二学生张鸿博(左)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入城口志愿者物资领取点做志愿服务。张涛 摄(新华社发)

    披上白大褂,纵然病毒肆虐,战疫艰苦,但他们以在防护服背面画各种可爱的卡通画的乐观,克服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内心恐惧,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站在街头巷尾,纵然雨雪交加,他们或始终坚守在一线防控卡口,不舍昼夜;或为居家隔离群众义务运送物资,步履匆匆……

    他们是白衣天使,他们是青年志愿者,哪里有抗疫需求,哪里就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

    “以前,您保护过我们;今天,我们来守护您!”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85后”“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一代,无惧风雨,勇往直前,释放出青春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的党员回信中,为奋战在抗疫斗争一线的青年点赞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一)

    “最重要的不是‘几几后’,而是无惧风雨,‘努力后’‘奋斗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收到单位的援鄂意向调查表,北医三院骨科医生王奔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出发当天,北京正飘着大雪,刚下急诊手术台的王奔就加入到出征的队伍中。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医生,王奔到达前线后与同事们迅速投入战斗。接诊、查房、写病历、参与急救,王奔一直坚守重症病区,“啃最硬的骨头”。

    “最重要的不是‘几几后’,而是无惧风雨,‘努力后’‘奋斗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即便稚嫩的脸庞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压痕,即便汗透衣衫,即便困极之时席地而卧、和衣而睡……

    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个个冲锋陷阵的身影,一支支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在科研攻关、医院建设、物资生产的第一线,及时打通了抗击疫情的生命线;300万青年自愿报名,组成一批批青年志愿者队伍,不畏风雨,勇敢前行,穿梭于街头巷尾、十里八乡,坚守在社区防控卡口,筑起守护群众生命的安全屏障。不论战斗多么艰辛,工作环境多么危险,这些新时代青年用他们自信、乐观、从容的特有方式,笑对疫魔,迎接新时代的风雨洗礼,成为这一代青年成长特殊的时代印记。

    为患者换药、验血、护理,在急诊科值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95后”护士贾娜,忙得连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很难相信,这个一天要在急诊科里忙碌近10个小时的小姑娘,曾是一名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

    疫情发生以来,贾娜和同事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工作中她不幸被感染。确诊的那天,贾娜心中虽然感到“我的世界全都暗了”,但她还不忘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加油吧,战士们!”鼓励身边的同事。

    经过及时治疗,贾娜很快便康复了。然而,在家休养的她,始终心里不安。隔离期刚结束,她便立即主动申请返回一线继续战斗。在听说康复者的血浆对危重症患者有用后,从小怕疼的贾娜毫不犹豫地报名,一次性捐献300毫升血浆。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改变和塑造着这些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青年一代。“如果我不幸倒在了疫区,请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撒到长江,陪伴我的祖国!”当疫情警报拉响,慌乱的人流纷纷由武汉向周边地区扩散避灾时,27岁的湖南宁乡小伙郑能量却驾车300公里逆行进入武汉,成了一名志愿者司机,每天免费接送医护人员。

    白衣作战袍,青年勇当先。有一组数字见证了这个快速成长的青年群体:在4.26万名驰援湖北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

    “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我们国家的骄傲和希望。”谈到这组数字,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感叹不已。

    在看不见敌人的抗疫战场上,还有更多的青年选择与病毒较量。对于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大四学生郝莺歌来说,今年春节她作了一个或许是她这一生中最为坚定的决定——退掉回老家的火车票,放弃与家人团聚。

    2019年6月,郝莺歌被学校派到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习。春节前,她本打算乘火车回河南老家过年。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郝莺歌的计划。当时,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刚刚承接了部分关于新冠病毒样本的核酸检测工作。看到公司发出的战疫动员令,郝莺歌选择留下。

    “如果说,前段时间是新兵入伍训练加演习的日子,那最近这两个月就是在战场上真正‘拼杀’。每一场战斗,都需要一批战士,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抗疫大军中的一员。”这是闲暇时郝莺歌在手机备忘录上随手写下的文字。最忙的时候,实验室平均每天大约要检测8000份样本,郝莺歌知道,每一份样本的背后,都是一个焦急等待的生命和一个心急如焚的家庭。因此,郝莺歌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在两个多月紧张而忙乱的检测过程中,郝莺歌经手的病毒样本,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穿上白大褂,我就是战士!”……一句句铮铮誓言,唱响了一曲曲新时代青年为国担当的青春战歌。

    武汉疫情暴发后,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当地政府当即决定,仿照2003年非典时期的北京小汤山医院经验,广发“英雄帖”,火速招揽建设者,抢建火神山医院。除夕夜,老家在湖北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徐子扬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跟随工程师父亲,一同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

    在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徐子扬的父亲负责重症病房建设,每天早上6点起床前往现场,要忙到凌晨两点,才能回工棚休息。徐子扬每天跟随父亲的项目组,递工具、搬物资,帮忙做一些技术、施工和信息传达的工作。

    火神山医院工程结束返回老家后,有亲友夸赞徐家父子是战地英雄,徐子扬说,他们父子的逆行,只是出于对这个国家、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以及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父老乡亲的爱,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二)

    即便平时在家连饭都很少做,但在疫情来袭之时,他们主动承担起照料病人起居的工作,从喂饭、换护理垫,到清理大小便,虽然工作繁琐而辛劳,但这些新时代的青年越是艰难越向前,以青春之我唱响新时代火红的青春之歌。

    “直到现在,我家里人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为战胜病毒出一份力,请大家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唯一的要求是,请妥善安排我的家人!”

    写下这段文字的是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护士李慧。这个始终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很普通的“95后”女孩,却作出了这样一个并不平凡的决定。

    危难是青年成长最好的“磨刀石”。疫情发生后,李慧主动请缨到抗疫最前线的隔离病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患者采集咽拭子、抽血、送药。在家连饭都不会做的她,还主动承担起照料病人起居的工作,从喂饭、换护理垫,到清理大小便,这些工作繁琐而辛劳,但李慧从不退缩,每次都主动顶上去。

    穿上白大褂就是白衣天使,脱下防护服,就是母亲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小丫头。

    “确实,在妈妈心里,我还是个孩子,我跟妈妈说我是一名护士,这种情况下不能躲起来,我有责任也有能力去一线工作,并且我反复强调一定会保护好自己,她才同意了。”26岁的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90后”护士王治美,抵达湖北后马上就全力投入工作。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她,背着20公斤重的消毒药水在医院的病区之间穿梭,即使汗流浃背,缺氧眩晕,瘦弱的肩膀被勒出深深的印痕,王治美都始终咬牙坚持着。

    疫情暴发之初,武汉的医疗资源异常紧张。紧急关头,武汉工商学院学生杨泽晗和他所在的武汉“鲁磨路救援会”的队友们快速行动起来,四处联系捐赠方支援医疗资源,并想方设法打通运输线,把募集的医疗资源精准送到围城之中的武汉各大医院。疫情最吃紧的那段时间,远在老家内蒙古的杨泽晗,每天都要拨打上百个电话,一度舌头起了泡。

    “网上关于你们医院急缺口罩和防护服等物资的信息,是准确的吗?”“请问你那里是否真的有两吨消毒水出售?”“我们已采购到了医疗物资可以捐赠,请问你们医院的收货地址是哪儿。”杨泽晗成了父母眼中繁忙的“话务员”。仅从正月初一到初五的短短5天里,杨泽晗就协助团队筹集到来自1000多人的善款,为湖北省内医院提供了价值40余万元的救援物资。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大熔炉,艰辛与磨砺,也是最好的成长催化剂。战疫淬炼着青春,磨砺着意志。从最初分不清口罩的型号和防护服的类型、规格,到只从编号就能看出是工业用品还是医用;从略有羞涩到言简意赅雷厉风行,杨泽晗在每天100多通电话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也是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