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爱上了劳动
“栽秧就像拿毛笔写字,手法要准,布局要匀……”5月30日,湖南省保靖县葫芦中学九(2)班学生石乔伟、石陆霞兄妹俩镜头前、秧田里,有模有样地展示手工插秧。农忙时节,娃娃下田、撸袖栽秧成了葫芦苗寨一道美丽的风景。
多年来,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葫芦中学围绕“播下一颗劳动的种子”的简单命题, 1998年创建了劳动基地,让学生在5亩橘园劳动。
2014年,学校开建茶园,选择“纯手工打造”。从场地开垦、平整,到茶苗栽种、培育、施肥、锄草、修剪、采摘,都放手让学生做。
为了让学生不闲着,在刚刚种茶的前两年,学校充分利用空地优势,采取茶菜套种模式,在茶园启动特定季节辅种蔬菜。通过种植蔬菜、养殖生猪和家禽,有意增加学生劳动锻炼的机会,开展全校师生劳动大生产。
课堂和基地进行“链接”:基地作为学生劳动锻炼的主要平台,纳入学生在校考评,按年级到班级到小组,实行“承包到户”,师生全员行动,一起干活,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浓浓的劳动氛围。
为充分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学校用“劳动奖赏”的方式开展基地活动,即采摘鲜叶按每斤20元的标准直卖给学校,所得“辛苦费”,全部偿还给班级,用作班费。有钱了,就可以开展活动,学生劳动不知不觉就上瘾了。
在葫芦镇,娃娃劳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小学打下娃娃爱劳动的“底子”,不管是镇上葫芦中心完小,还是下面米踏、木芽、大岩、滂海村小,学校都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都重视娃娃的劳动教育,把打扫校园卫生这些体力活都交给学生来做。
不仅如此,学校的大小集会、主题班会,老师都会提醒孩子到家里帮大人干活,把面朝黄土背朝天出力流汗的劳动看成是最光荣的事。在课堂作文或周末日记里经常把“第一次洗碗”“第一次喂猪”“第一次采茶”“第一次插秧”“第一次打谷”等等和劳动相关的选题交给学生做,由于文中要有自己真实的劳动影子,学生个个被推动着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尽管这样做,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但在一次次‘逼’着劳动中,孩子们却慢慢地爱上劳动了。”采访中,大岩村小向晶晶老师如是说。
家长也在“吆喝”孩子劳动。大岩村学生石金霞、石乔勇姐弟俩是从茶园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采茶了;黄金村杨湘玉才读五年级,6岁开始,就被父母带上坡……他们认为这很有主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杨湘玉的父母很支持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很看重孩子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家煮饭、洗碗、喂鸡、喂鸭都交给她做,还专门编制了小背篓、小茶篓这些常用农具供她专用。
“我们的孩子不怕劳动,喜欢劳动。很多孩子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就和大人一起采茶、打谷、插秧了,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插秧、采茶的速度比大人还快。”村民杨才华如此赞扬孩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