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课堂:提升儿童素养的生命场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围绕儿童学科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以“让每一名学生走向成功”为办学理念,构建了“坚实”文化体系,积极打造“坚实课堂”,构建“坚实课堂”体系,学生素养不断提高,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设计缘起
一份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唤醒
1.“坚实”何来?
“坚”:意为坚韧、坚定、坚守,即坚韧的性格、坚定的决心、坚守的态度。“实”:意为真实、朴实、厚实,即真实的自我、朴实的作风、厚实的积淀。“坚实”,蕴含了剑实人对于“学校、儿童、愿景”三大维度的思考。
(1)具有学校特质:学校就是一个大课堂,学校将它命名为“坚实课堂”。“坚实”是“剑实”的谐音,意味着所研究的课堂是带着“剑实”特质的课堂。在这里,所有的发生、成长、创造、变革都拥有“剑实”这所学校独特的历史成因、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2)具备儿童特点:儿童学科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的提高,成为学校一直以来工作的重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坚韧”和“厚实”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根植于未来。儿童成长于课堂,“坚实课堂”的打造,正是培养儿童坚毅品质的有效手段。
(3)具足愿景特征:“坚实”是剑实人追求向往的“坚韧”和“厚实”的境界。它们都与“做人”有关。学校结合自身教育特色,立足校情,提出了建“坚实”文化,做“坚实”教育的文化构想。“坚实课堂”的打造,正是引领剑实学子生命成长、加速人才培养、加快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效策略。
2.“哲思”何处?
本着对于生长和发展的追溯,学校试图通过寻根的方式来梳理学校的教育逻辑,让所有的实践拥有依据。
(1)源自于儿童本位的主体性认识。
“坚实课堂”关注儿童关键素养的培养,凸显学习主体,立场是儿童。学校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的教育,课堂就是儿童的课堂,学习就是儿童的学习。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站在课程的正中央,站在学校的正中央,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2)源自于学科育人的导向性实践。
“坚实课堂”的打造,全程凸显儿童主体地位,旨在真实经历的发现、体验、感悟、提升过程中,有效推进儿童学习需求的转型,拓宽并丰富深度学习的路径,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在学科学习、文化学习中,引导儿童学会做人,让教育回归原点。
(3)源自于教学方式的创新性转型。
“坚实课堂”的打造,教师的角色从学科教师走向领域导师;学生的身份从单科的学习者成为整合的探究者,从个体的学习者成为团队的合作者。学习的过程聚焦协同学习、深度碰撞、差异引领、成果共享。
(4)源自于生命成长的完整性追求。
无论是课堂的重建、教学的重构、课程的重整,学校都在期待:通过教育唤醒学生内在“基本的需求”,使学生萌生更为高级的需求。通过“坚实课堂”的打造,实现剑实学子“全面和谐”的成长,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行、丰富的情感。
实践探索
一种源于学习革命的成长体验
作为一种源于学习革命的成长体验,“坚实课堂”力求将“坚韧”与“厚实”贯穿于一体,积极实践“学导式”课堂教学形态。
以学定导,预学单开启课前“自学习”。
聚焦前置性学习是“坚实课堂”实施的第一步,也是儿童表达学习需求,发现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学习兴趣点,以及个体的学习经验相互融通的时期。儿童通过前置任务驱动,提出个体学习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整合筛选,预学单便应运而生。
预学单是“坚实课堂”儿童的学习工具,也是教师了解、把握学情的重要载体。它由浅入深,在内容与设计上有“学习目标”“相关链接”“自主探索”“我的疑惑”四大板块,以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思维和方法为核心。
预学单开启了“自学习”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儿童自主学习,在自学意识渗透中形成自觉意识,进而化为“自动”。儿童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会质疑、解疑,变“学会”为“会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达到其学习力的全面提升。
学导合一,问题情境促课中“互学习”。
课堂中,儿童进行“互学习”。侧重的是交流和分享,通过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他人的思考,最终达到相互提高。在“互学习”中,儿童立足初期获得的学习经验,通过“任务探究、主题研讨、交流评价、成果展示”探寻问题解决方法,在参与中经历思辨交锋,感悟思考。“互学习”中儿童是主角,而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实现学习的“学导合一”,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具体做法如下:
制定方案、明确分工。教师根据预学单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小组互学习,明确小组间分工、讨论形式及最终成果展现方式等。
自主探究、深刻体验。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深刻体验探究活动,培养学习力。通过分组探究与实践,有效促进儿童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实现小组间的共同进步。
交流评价、促进思辨。课堂上给予儿童进行展示与交流的充分时间和广阔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现观点、方法和成果,充分进行交流;鼓励认真思考,围绕问题有条理地表述,专注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养成良好的支持与建议的习惯,在交流评价中促进思辨,相互提高。
整理内化、成果展示。不同小组进行整理内化呈现“互学习”研究成果,儿童认真倾听、主动表达,在互动答疑解惑中评价、反思、提升,深化并拓展学习成果,教师作适当指导。
“互学习”力求做到“学导合一”。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由儿童自己做主,教师力求做到把学习的权利完全交给儿童,当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协助者、指导者参与学习,或诱导、或点拔、或归纳、或总结,让儿童的学习真正发生。
习导转化,学习所得延伸课后“拓学习”。
“拓学习”即“拓展学习”,也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教师根据学习进展,进行针对性小组跟踪辅导,对儿童围绕学习主题开发的补充性学习资源,通过分工合作,将课堂学习引向课外,转化成个人或小组专题后续研究,形成突破时空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等,让儿童的“学”实现文本、教材、自我的突破,形成“坚实课程”资源,实现学习方式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学实践意义的转型,让“教”有余地,而“学”无止境。
变革评价
一段关乎生命发展的跟踪关注
对于“坚实课堂”实施的评价,学校注重多元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根据“坚实课堂”的研发内容及研发路径,学校变革评价方式,建设出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性校本评价体系。
1.推进全程性评价。从课堂构建三要素出发,把评价对象定为“儿童”“教师”和“资源”。其中,儿童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形成全程评价体系,重视“坚实课堂”的需求评估、过程评价和成果的展示评价。
2.推进立体性评价。“坚实课堂”实施尝试推进立体性评价。在评价角度中,评价儿童从“学习动力、学习活力、学习毅力、学习效力”4个维度展开,重点关注学习力提升;评价教师则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5个维度展开,重点关注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项目导学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效力;第3个部分为“资源”的评价,则从“基础”和“拓展”两个维度展开,旨在引导关注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及可运用性。
3.推进特色性评价。
(1)从单一课堂评价走向整合领域评价。如从“文化意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与情感态度”5个维度,形成语文课程领域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2)从量化定级评价走向质性升级评价。校本化制定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等各类评价方案,引导儿童自定目标、自我挑战、自我提升。
(3)从技能达标评价走向素养发展评价。对儿童的学习行为能力进行跟踪记录与实时评价。如进行“阅读与表达”假期作业内容、形式的设计与研究等。
坚实课堂,变革课堂教学范式,指向儿童深度学习及关键能力的形成。坚实课堂,指向儿童素养提升的生命场域。
(王建明 居佳华 徐建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