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办学之路步入快车道
长春工程学院一直致力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尤其近3年,学校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应用型教育特色与品牌培育战略,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积极进行“新工科”建设,紧锣密鼓,多点发力,特色及创新成果不断呈现,“老工科”焕发了新活力。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新构重塑应用型理念
长春工程学院创建于1951年,是一所以土木、水利、电力、机械和地勘类传统专业为主,具有深厚基础工业行业背景的特色学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科技的进步,长春工程学院也遇到了“转型发展”“老专业升级改造”等诸多课题。“应用型大学”之路今后怎么走?2017年,学校明确指出: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根据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改革,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新工科”为引领,以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大力提升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学校启动了主题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走进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实现新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师生员工全员参与。其间,学校领导分别带队,到大型企业、新兴高科技企业及兄弟院校走访调研;把知名教育专家请进学校作专题报告;召开由企业负责人、上级主管单位、校友参加的座谈会,共同找差距、寻盲点,“把脉”发展之路。同年,校长胡明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了《新工科在长春工程学院的思考与实践——构建系统、协同、共享的教学新体系》的报告,谈了“新工科”建设的深刻思考:打造“大工程”的以产出为导向的“新理念”;打造“大平台”的以体现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核心的“新内容”;打造“大视野”的以工程认证标准为保障体系的“新质量”;打造“大智慧”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新方法”;打造“大实践”的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的“新模式”。报告在全校教职工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为学校发展找准了定位,明晰了前进方向。
开拓创新应用型之路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近年来,长春工程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改革和完善推进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制定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干部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提升领导班子战略思维、顶层设计、科学决策能力,为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牢牢标定正确航线。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学校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契合起来,深度融入地方基础工业行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在装备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型产业和发展现代农业,在汽车及轨道客车关键零部件检测、智能电网、大型高效风电等研究方向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与吉林省水利部门、吉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等开展跨学科、跨领域深度产学研用合作。在某些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如:研发的“水工金属结构防腐材料及可靠度分析方法”解决了寒区水电站金属结构耐久性的重大科技难题;研制的“高铁列车轮对制造质量在线检测系统”,解决了高铁列车转向架关键部件制造过程中尺寸及形位误差自动检测重大技术难题,在中车集团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园等企业推广应用;研发的“有机废水碳氮硫同步脱除新技术”解决了多年困扰环保行业的有机废水污染物同步脱除难题,其系列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研发的“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解决了制约建筑结构工业化的重大技术难题,系列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吉林省政府部门提供《吉林省农田建设现状、发展和对策》等咨询报告。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学校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建设;探索“专业+人工智能”的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模式,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软、硬件条件建设;推进“物联网”“机器人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建设工程,其中“机器人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建造”3个专业已经获批并正式招生;学校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综合评价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用“OBE”理念指导专业教学,建立学校的专业评估体系,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常态化。针对专业建设,学校党委书记潘福林提出“不评也建”,学校要求各专业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全部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达到以专业认证促进专业建设的目的。2018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率先通过专业认证,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前列方阵”。近3年,学校以每年2至3个专业通过评估的速度,目前已经有8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名列吉林省前茅。
优化教学体系,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学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深化基于“共赢机制”的多元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工程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深入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校与企业分段培养”“学校与用人单位订单培养”等全方位、多种方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校政企合作,进一步丰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近3年来,学校与吉林应急管理部门、住建部门、水利部门及相关企业合作,联合成立“吉林应急管理学院”“BIM技术产业学院”“吉林省建设发展研究院”,并在系列合作项目中取得实质进展。
拓展第二课堂教育范畴,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成果显著。学校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构建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实施“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计划,实施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燎原计划”。培育和建设国家级别、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构建学科交叉、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近5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省级以上竞赛奖1391项,其中,国家级别特等奖1项,国家级别一、二、三等奖350项,在近3年的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金牌总数位列全省之冠。
此外,学校还在办学条件与资源建设上下功夫,已逐步建成集教学科研和学生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共享平台;完善了VR/A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软硬件建设,引进并融入国内外慕课、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智慧教室”“虚拟课堂”等教学环境;学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也逐步扩大。
形成富有活力的应用型教育生态
学校党委非常重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立足课程的学术内涵和知识传承脉络,提炼出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并转化成为激励师生追求奋进的精神动力。
今天的长春工程学院,已呈现趋势性、关键性的深刻变化,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团结和谐的文化生态已经形成,从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也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意,通过学校开放的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众创空间等进行专业课实践教学。
长春工程学院正以“应用型教育之路、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及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引领,不断传承和发展为国育才的使命、笃行务实的校训、重教崇实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矢志不渝地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前行。
(张志杰 宋艳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