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父母合格证”背后的逻辑
“建议父母持证上岗”的呼声久矣,从政协委员的提案到各地的实践,举办家长课堂,提供家庭教育的相关课程,用星级计分的方式量化父母持证上岗的资格……当然,支持的声音不少,但觉得执行有难度;也有反对甚至戏谑的声音:不合格能退回去吗?不合格还能生吗?
其实,父母既然已经“上岗”,而孩子的成长并无退路,这个传说中的“合格证”应该是为人父母者最想拥有的合格证,没有之一。不管现实中这个证何时落实,我们不妨给自己定个“持证”的目标,弄明白“父母合格证”背后的逻辑,搞清楚父母如何履职尽责。
学会给予,真正的富养是精神的富足。无论哪个年代的父母,给予孩子的应该都是当下所能给出的最多的爱,肯为孩子花钱、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是父母之爱的最直接表达。当然,现在的家长对富养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吃饱喂足,他们更看重孩子的学习,给孩子购买最好的教育资源,绘本、兴趣班、远足、游学……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铆足了劲儿:“别人孩子会的,我们也要会,别人孩子报的班,我们也要上,该花的钱我们一分都不能少花。”我认识的一个学龄前小朋友,一周7天要上5个兴趣班,不禁让人想到,假如一周有10天,孩子会不会被安排上8个兴趣班?
在可能的条件下,父母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固然是值得的,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金钱上的投入与孩子是否优秀、是否幸福没有直接联系。“富养”孩子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投入,孩子的成长也不靠兴趣班的堆砌,精神的富足养育才更有价值。
在物质的给予上,家长应量力而行,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基础。如果一味从自己身上节衣缩食,而让孩子单独享用富足的生活条件,会让孩子变得虚荣,还会把父母的含辛茹苦视为理所当然。
每个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境况各有差异,但都可以尽量利用周围环境的教育资源。城市家庭可以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或参与志愿者公益服务活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团结合作、坚韧不拔的精神;农村家庭可以让孩子多阅读书籍拓展眼界,在大自然中发现生命的奥秘,通过艰苦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总之,富养的意义在于精神养育,让孩子发现生活的美好,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培养内心丰盈、拥有蓬勃生命力的孩子。
学会陪伴,有效陪伴才能产生深度联结。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缺位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但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看起来是在孩子身边陪着,却忙着刷手机、拍照、打电话、打游戏,人在心不在,丝毫不关注孩子在做的事情。这样的陪伴不仅无效、无质量,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得不到父母重视”的感觉。
陪伴孩子需要“优质时间”,是指“你和某人在一起的时候,由于你重视这份关系故而付诸了你全部的注意力”。陪伴孩子时不妨放下手机,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看到你在用心陪伴他,真切感受到自己被看到、被认可、被爱。倾注了全部注意力的“优质时间”,才是有效且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才能产生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深度联结。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针对不同的身心特征调整陪伴方式。比如,婴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生活陪伴,通过父母最直接的亲密陪伴来感知自己是被关爱的、是安全的,从而构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童年时期的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对事物有敏锐的感知,需要父母带着他们去感知最直观的大自然,感受颜色、声音和物体的形态;青春期的孩子生理趋向成熟,认知能力提高,希望自己显得成熟、自主,但叛逆情绪不时迸发,甚至会对“不请自来”的关注感到愤怒,这时家长的“隐形”陪伴可能更有效,不必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适当的疏远和共情会更有力量。
学会共同学习,帮助孩子找寻价值感和意义。父母是成年人,成年人意味着“成熟”和“经验”。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认为,成人是自学者,成人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学习目的明确,带着主动解决问题这一动机。所以父母的主动学习,带有很大程度的必然性。他们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共同学习”的主动愿望,但和孩子共同学习什么,怎么学,往往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我认识一位全职妈妈,孩子从小到大上什么课,她都跟着学。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后,她很自豪地告诉我,孩子高中的数理化,她都会!这样的家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可以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辅导功课,查漏补缺。但是,姑且不说有多少家长能够全职在家,又有多少家长有能力陪同孩子学完所有的课程,单单说家长的逻辑理解能力,总是要比孩子略强一些,在和孩子一起学习时,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如父母学得更快、更好,一方面会依赖于家长的解答和提示,另一方面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热情和自信。
其实,提倡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是指父母学习如何懂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给孩子好的人生指引,并非着眼于学习特定的内容或专门技能,而应该把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上,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时不妨装装傻,向孩子请教,增强孩子的自信,帮助孩子找寻自己的价值感,尽力培养高自尊的孩子。
学会建构,带着身份觉醒“复盘”养育行为。自媒体时代,碎片化的育儿知识分享比比皆是,满眼都是育儿方法、成功案例,家长筛选、辨别各种资讯的难度很大,而将别人的成功经验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却遭遇失败时,家长又会陷入无助、焦虑和自责当中。
所以,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还不够,面对过载的育儿家教资讯,面对孩子成长的不确定性,父母首先要直面自己的养育焦虑,认可这是一种正常的焦虑情绪,大多数父母都会有,无须放大。其次,父母不能将某种技能简单复刻到自己孩子身上,而要有意识地发现并顺应孩子的天性,理性地排除一些不适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时常带着为人父母的身份意识去“复盘”一些养育行为,当某种熟悉的类似情境出现时,能敏锐地及时感知到当下所处的状态,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应对。
养育孩子是父母终身成长的过程,从改变观念到身份觉醒、理性自觉,需要多看、多听、多感悟,需要花心思去学习、去改变,用高质量的陪伴去生成保护孩子一生的铠甲。在一次次的学习、反思、改变、复盘的过程中,从小事中寻找大启发,从一点点小改变开始,构建成长型思维,让父母这个角色内涵变得更加丰满、更有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