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两大原则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来服务于现实,以改进今天和明天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树立正确党史观,坚持科学的方法论,要遵循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这两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坚持实事求是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既要实事求是地说明历史的本然,又要实事求是地说明历史的所以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做到如下三点:
一是要采取“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叙事方式。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因此,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就一定要防止在“逻辑”和“历史”之间产生“时间倒错”的问题。
二是要讲清楚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恩格斯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其实,也不只是历史人物,可以说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它一定是那个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不过,马克思也同时指出,历史的进程固然由必然性来支配,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历史主义原则,要求我们既要把握中共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揭示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又要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揭示中共党史中的“支流”“个体”“残骸”和“碎片”的独特价值。只有深刻认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这种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曲折性。这对于我们全面地、联系地、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要对党史人物和事件作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学习党史,开展党史教育,总是有褒有贬的,但评价必须客观公正。梁启超说,研究历史,“应如鉴空衡平,是甚么,照出来就是甚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性格养成像镜子和天平一样”。因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就不仅要把党的成就和经验“讲足”“讲够”,而且还要把失误及其后果“讲真”“讲实”。评价党史人物也是如此,也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胡乔木同志说:“对于党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要求那些革命人物是完人,像悼词上说的那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说,比如我们讲党史故事,“遇到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同志,免不了感情上的问题,但不能说他们没有任何缺点,对这些人物都要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否则许多问题不可理解”。总之,只有做到实事求是,并坚持用这种方式处理历史问题,才能让人觉得中国共产党史真实可信,中国共产党人可敬可亲。
坚持以人为本
邓小平同志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这一思想后来被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其中“生产力”是基础,“人民利益”是目的。这使得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论述,实际上为党史学习教育确立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要求我们将之纳入党史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的表述,并以之作为分析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
学习革命的历史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否则就很难讲得准确。因为革命是个曲折、复杂和非常困难的过程,它不是一开始就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如果是这么容易的话,那革命早就成功了。事实上,革命者在很长时间内只是人民中间的少数。因此,我们讲党史故事,就应当多关注那些“多数人”的态度和作用。我们还应当多讲一些“小人物”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不然历史就会变得枯燥、单调,听起来没有味道。胡乔木同志指出:“党史、革命史不仅要写大人物,也要写小人物。革命不是只有个别大人物、而是有无数小人物参加的。不可能写很多小人物,但一个也不写就会成为英雄创造历史了。党史应该有相当生动的情景,不但能说服人,而且能感动人,不但用正确道理教育人,而且用高尚情操陶冶人。”
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论的统一。这是中共历史家之“史德”——“著书者之心术”。时下的历史研究,之所以产生“侵略有功”“否定革命”“党史诟病”“人物重评”“文明西来”之论调,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历史主义的态度不明,致使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对历史主义者来说,历史是一种“营养剂”,具有沟通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民族、生存与愿望的永恒力量。但对虚无主义者来说,历史是一种“劣质酒”,它麻醉人的精神,也毁伤了自己做人的形象。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侵蚀,终究需要从历史上予以当头一棒。因为它不仅颠覆中华民族重新建立民族自信所依赖的历史观,也在解构这个民族的价值体系。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它根本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个人在历史“必然”的潮流中,无可选择,也无可作为。这样一来,历史就只能是“由学者,即由有本事从上帝那里窃取隐秘思想的人们创造的。平凡的人只需应用他们所泄露的天机”。对此,马克思曾严厉批评说,“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
也正是从人的实践出发,马克思揭示出人类社会“现实的联系”,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形成其历史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将历史人物与事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评判;尊重历史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这种内在联系发现其客观规律;尊重历史的连贯性和继承性,对历史遗产采取扬弃的态度。这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最有力的武器。只有运用好这个武器,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各种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
总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这两大原则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