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看人民教育千秋基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视觉中国 供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论·教育

    百年风云激荡,奋斗铸就辉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深刻阐释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系统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明确强调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梦想和使命担当,是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献、政治宣言、行动指南。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决议》对教育系统党员群众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更加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出了新的重要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中,深刻领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艰辛探索实践,这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经验之一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烽火中,党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在革命战争异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大力加强政治教育、普及文化教育,为提高人民军队战斗力、动员组织工农大众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创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扩展适龄青少年儿童受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确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使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更加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百年大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征程。历史昭示我们,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和必然选择。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是教育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根本保证,是新时代新征程引领教育事业勇往直前的光辉旗帜。

    历史经验之二

    坚持人民至上

    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持续加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重点的民生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八成人口不识字、不会算数。如今,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1950年的0.4%增至8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1.1%增加到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26%增加到54.4%,2020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教育普及水平稳居世界中上收入国家行列,为从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14亿多中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历史经验之三

    坚持理论创新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薪火相传的长期探索实践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基本方针;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个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同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一脉相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方针在理论、制度、实践层面的与时俱进,成为指引中国教育现代化航船破浪前行的长明灯塔。

    历史经验之四

    坚持独立自主

    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

    历史表明,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结果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成为附庸。一个国家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现代化既是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教育变革过程,更是教育制度适应本国实际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现代化在积贫积弱环境中起步。从清末到民国,中国曾尝试靠近西方教育制度,许多仁人志士谋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但收效甚微。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和人民始终不渝依靠自己的力量开辟自己的道路,推进和实现包括教育在内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现代化在党的指引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终于创立了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谱写了教育现代化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亿万人民的宏伟篇章。

    历史经验之五

    坚持中国道路

    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约公元前6000—3000年,半坡、仰韶、河姆渡等文化出现简单符号,公元前2800—2500年大汶口等文化出现有关联的象形和抽象符号,应是中国文字源头,间接启发了商代甲骨文金文,公元前1100年左右出现学校雏形。源远流长的教育精华,深深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领导人民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特别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教育发展道路,积累了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人类社会历史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振兴模式,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百年来,党正确把握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科学确定目标纲领和行动指南,领导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当今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历经风雨、道正行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已经全方位汇入其中,前景更加光明。

    历史经验之六

    坚持胸怀天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为引领,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重要指针,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注重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留学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共70.35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我国高校也在探索走出国门举办境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努力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