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育课程建“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育课程,如何才能实现贴地行走?

  首先,对课程进行整体、科学设计,为美育课程建“纲”。

  譬如,在幼儿园阶段,把语言、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6门独立的课程设计成相互交叉的整体性课程,让审美直接与内在的自我相联系。把6门课程分为三大领域:社会、科学、艺术,同时以审美教育为中心,实现各科之间的融合。在社会领域中突出“爱心”,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中注重爱祖国、爱集体、爱老师、认识自我的教育,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学会有礼貌。在科学领域中,突出“生命”,让儿童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在艺术领域中,突出“感觉”,不纯粹进行艺术技法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的相互融合,达到提高儿童的审美感觉和艺术创造能力的目的。

  其次,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为教学塑魂。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审美内涵贯彻始终,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智慧启迪,体现两个关键词:一是“发现与探索”。教师要根据主题创设环境,提出一些令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让儿童产生探索的愿望,主动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情感体验”。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体验到经验再到表征的过程。儿童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充原有经验,丰富不同的体验,为儿童创造性地活动、洞悉事物的本质提供帮助。

  因此,以审美为核心的美育课程教学着重使用两种方式:一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创造。教师将各方面知识渗透到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使之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艺术和审美代表活力和生命,两者的相互交叉,不仅丰富儿童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激发儿童进行科学创造的潜能,还能造就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综合型人才。

  二是启发式对话。人的潜力存在于先天和后天的边缘领域,在不断相互作用中生长出来。这种处于边缘领域的潜力是不固定的,需要不断的对话和碰撞。在以审美为核心的生态式美育课程中,各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师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话双方的视野也在融合中超越了双方原来的境界,它使沉睡中的潜力在碰撞中爆发。

  三是持续开发课程资源,帮助孩子安身立命。

  许多时候,人们头脑里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是教材。而生态式美育课程需要动态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譬如,农村学校可以从农村自然、人文、乡土等方面的资源进行美育课程资源开发;少数民族学校可以从当地的原始艺术、民族风土等方面进行资源开发。这些课程资源开发,除了丰富原有课程资源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理解与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周围世界,让他们钟爱自己所生活的地域。

  四是创造美育环境,让儿童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如今,许多人经常批评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弊病,认为长时间的学校教育让孩子变得愚笨。这样的担心,其实是在警示学校教育不能不关心孩子们的童心、人性。为了让儿童发现美、创造美,学校需要塑造优美的人文环境,不仅仅表现多一些树荫、石头景观,更重要的是要充满艺术之美,要提高儿童的生活品位,让儿童有发现美、创造美的空间。

  (作者单位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