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菁高中:美育课程实施方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打造课程基地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美育课程建设的一大创举。该校通过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课程。他们以基地为纽带促进学生在个性、爱好中多元发展,以丰富的学科内容带给学生生活化学习。

  课程目标

  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拓展美育途径,健全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将学校建成美的展示基地、鉴赏基地、研讨基地和创造基地;

  注重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研究美育与德育的整合。

  培养目标

  学校以审美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二是面向有专业发展意愿的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校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又要对有专业发展意愿和艺术天赋的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特别要注意3个方面的培养:其一是对学生审美理想的培养;其二要提高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其三要发扬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新意。

  课程实施

  实施要点:明确目标。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学校查阅美育的相关文献资料,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具体课程确立题目,明确课程开发目标。

  形成方案。学校结合课程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坚持多元开发的思路,围绕传统文化、公民素养进行课程开发,也通过学科渗透整合进行课程开发;通过个性化课程的开设,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创造平台。

  全面实施。学校以展板、网页、文字资料发放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呈现形式、主要特色、创新之处等内容,为学生进行课程选择提供参考。每周一节课,向高一、高二学生全面实施美育课程。学校建立课程开发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思路

  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审美与艺术》是美育课程的核心。学校围绕学生审美能力提升这条主线,将著名书法家、校友沈鹏创建的沈鹏艺术馆各类馆藏资源有机整合,将各学科知识和审美能力有机融合,架构多学科参与的审美教育联动链——交互型课程体系。

  进入课表,全面实施。课程实施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学校先以校本课程的模式出现在课表里,经过实践检验之后,在调整完善的基础上,特别是考查、考核、评价等后续工作全部完成后,以正式课程的模式排进课表,全面实施,立体推进。

  培训教师,胜任教学。师资培训的方式与途径: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观摩);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专家举办讲座、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让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课程教学能力)。师资培训的内容:通过讲座、研讨等方式,对《审美与艺术》课程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岗前培训。

  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为了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学校大力改善校园“软环境”和“硬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学校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完善校园艺术社团建设。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在沈鹏艺术馆内开辟“审美与艺术教室”、“学生作品陈列室”等场所,配有可供临摹书画作品的电脑触摸屏、书画装裱工作室等,不仅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也营造了浓厚的审美与艺术文化氛围。学校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书画、文物等艺术珍品的视频、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

  课题研究,提升品质。学校鼓励教师申报与艺术教育有关的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切实做到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的理论提升服务,基地的建设为更多教师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提供优质平台。

  实施保障

  组织保障。学校专门成立“审美与艺术”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制度保障。学校建立健全一系列课程开发奖励激励机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开全开足,保证“审美与艺术”相关课程能够进入课堂。

  专业保障。学校有一批观念新、功底厚、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同时学校还与国内外许多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都主动为美育课程的开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师资支持。

  考核评价

  教师撰写课程开发总结或课程研究实施报告,学生撰写课程学习心得或围绕课程进行学习过程叙述、学习成果总结,形成高质量的学习报告。

  课程开发

  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立足传统文化、学校艺术资源、学科特色,形成科学的系列化南菁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课程:国学经典、宗教文化、古典诗词、诗歌鉴赏、红楼梦赏析、古漆器制作、论语今读、书院文化研究、南菁碑刻研读、南菁建筑景观、古典诗词配乐欣赏、沈鹏书法与诗词研究、南菁文化与南菁人物、文物考古鉴赏、玉器文化。兰文化系列课程:养殖(生物)、兰文化(语文)、鉴赏、写兰(美术)、空竹。

  公民素养课程:德育工作课程化。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家长义教或主题班会(能量课堂)、生态环境、国旗下讲话、文化礼仪等。围绕培育南菁气质开发系列德育课程,如主题班会课程化、体系化,围绕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开发课程,等等。

  实践体验课程:社团活动、志愿服务、读书沙龙、南菁大讲堂、社会公益。

  审美、素养类课程:书法艺术、摄影、电脑绘画、国画赏析、油画鉴赏、声乐、古乐、剪纸、陶艺、生活化学、苏州刺绣、宜兴紫砂、惠山泥人、插花艺术、文物考古、历史课本剧。

  科技创新课程:科技前沿、智慧新知、众说相对论、星空探索、身边科学、生活化学。

  美育的学科整合开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各学科均围绕美育主题开发2-3门精品课程。音体美结合审美素养开发系列课程,每组不少于2门。

  比如,在审美感受能力培养阶段,美术学科参与课题“书法和书法艺术”,历史学科参与课题“认识文物”。在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阶段,数学学科参与课题“艺术作品中的数学美”,介绍如何通过数学原理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在审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阶段,化学学科参与课题“化学与艺术品珍藏”,介绍如何利用化学知识保护珍藏艺术品。学校打通学科壁垒,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积极尝试各学科联合开发相关课程。如语文组和音体美组联合开发了《南菁建筑的美学观照》课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学生需要美与审美     下一篇:微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