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育真境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保持朴素,遵循常识,坚守良知,这就是对天下所有母亲最好的回答。“保持朴素”,就是不夸张,不华丽,不喧嚣,质朴,本色,素净。“遵循常识”,就是以清醒的大脑守住基本的理性,用众所周知无需证明的知识去辨别和判断真伪。“坚守良知”,就是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心,守住做人最起码的善良与诚实。

  有句话流传很广:“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常有人说我有“很前沿的理念”,我总是解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坚守良知。”仅此而已。

  “朴素”、“常识”和“良知”,这也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三个关键词。我越来越认为,保持朴素,遵循常识,坚守良知,就是在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所谓“保持朴素”,就是不夸张,不华丽,不喧嚣,质朴,本色,素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意思就是教育要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种庄稼,无非就是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事,该播种就播种,该施肥就施肥,该锄草就锄草。教育,不也是日复一日地做着平凡琐碎的事吗?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上课,认真认真地批改作业,认认真真地找孩子谈心……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一个日子,一个孩子,不就是教育吗?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不就是教育的全部吗?再说直白一些,守着孩子过日子,教育就这么朴素。

  所谓“遵循常识”,就是以清醒的大脑守住基本的理性,用众所周知无需证明的知识去辨别和判断真伪。以前“水变油”的骗术懵倒了许多人,其实凭常识就可以识破。现在教育领域也有许多“水变油”的骗术。戳破这些骗术,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过人的智慧,只需常识。比如,有一所初中创办不过三年,第一届毕业班就夺得了许多“第一”,于是校方大吹大擂其如何“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创造了教育的奇迹”。我就不信这个所谓的奇迹。后来私下从该校“内部人士”了解到,原来他们做了许多“手脚”,比如拼命挖别人的“优生”,同时不择手段地强迫“拖后腿的差生”一个个“自愿转学”……这样一来,当然“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了。

  我之所以一开始就看破了其谎言,依据的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常识。我认为,常识是抵御所有骗术的利器。

  所谓“坚守良知”,就是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心,守住做人最起码的善良与诚实。想想我们当初做孩子的时候,希望遇到怎样的老师,现在我们就做那样的老师好了;或者说,我们现在也有孩子,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我们就做那样的老师,这就是“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良知”;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这就是“良知”;不说假话,不做假事,这就是“良知”;不偏心,不势利,保持师生关系的纯洁,这就是“良知”。

  说到教育,不少教育工作者总是容易想到一些宏大的词语:“理念”、“品牌”、“模式”、“国际化”、“人类价值”、“终极关怀”……唯独很少想到具体的人。这些“具体的人”,指的就是校园里一个又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别忘了,“素质教育”也好,“课程改革”也好,这样“创新”,那样“超越”,最终都是为了每天在校园里雀跃奔跑或在教室里凝神谛听的孩子。这就是“良知”。

  教育的良知,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在一些细节上。面对高扬着小手臂说“老师好”的孩子,我们也真诚地回一声“小朋友好”;弯腰拾起从远处滚过来的乒乓球,然后笑眯眯地还给奔跑过来气喘吁吁的孩子,或者干脆就和他们一起打乒乓球;课堂上随时关注坐在后排的孩子,设计一个他能够回答的问题,然后有意让他起来回答,最后让全班学生报以掌声;发试卷时,把写有分数的一角卷起来再交给学生;学生走进办公室,先对他说“请坐”,然后递上一杯水;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本作业而不是敷衍地写个日期;备课时,为了弄清一个词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翻阅比较不同的字典……这些都是“良知”。

  许多年前的一个早晨,台湾作家张晓风曾在阳台上看着自己儿子上学的背影,感慨万千,然后回到书房写下一篇短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位母亲的发问,敲击着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我们所有的工作,不都是为了对得起千千万万母亲的信任与托付吗?

  于是今天,我怀着神圣的心情写下这篇文字,算是对自己庄严的提醒:追求教育真境界——保持朴素,遵循常识,坚守良知,这就是对天下所有母亲最好的回答。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