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资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海教师赴英交流引发报道热潮

  不久前,29位赴英国交流的上海数学教师归来。他们在赴英期间,用上海的数学教材、上海的教学方法,给英国学生上课,引发了英国媒体报道热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这是“英国政府1100万英镑提升数学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当地学校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包括“如何让学生拔尖”。

  教师曹莹的“游戏课”让英国教师大开眼界,曹莹通过“24点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熟练掌握了各种计算技巧。教师吴云的“变式教学”也让英国同行兴趣浓厚。以“看图写分数题”为例,英国教师往往将均分的线画好后再画阴影,学生只需简单数数即可。但吴云并未先画好均分线,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添加辅助线,然后找到均分的份数。这种教学方法既有乐趣,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分数概念的认知。

  在交流中,中英两国教师都受到了对方的启发,他们感言,“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东西方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教育。”

  课堂不再有“客人”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台湾新竹建华国中校长张文忠介绍,现在台湾教育最流行的两个字是“翻转”。翻转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从“怎么样教会学生”改变为“学习怎样教学”,学生从“背诵、融会贯通”改变为“从观察操作中发现”,教学主题从“教师授课”改变为“学生学习”,课堂关注重点则从“教师的教学绩效”改变为“学生的学习历程”。

  “课堂学习应该从传统的以知识取得为目的,逐渐转向更加注重探索、体验和启发。”张文忠说,“以前,教室中有‘客人’。据调查,30%以上的学生觉得课堂里面的任何学习都与自己没有关联,因此,他们都是教室里的‘客人’。课堂‘翻转’之后,每一名学生都是参与者,都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

  民国教材没那么好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语文教育论坛,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对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时髦现象“开炮”。

  孙绍振认为,“民国教材热”言过其实,并非如许多报道中所说,教材中选用的都是美文。“幸亏我在民国时期上过学,当时学的许多课文还记得。”孙绍振说,“许多课文都是时文,不但称不上美文,甚至有不少蹩脚的内容。”谈到流传甚广的《开明国语课本》一书,孙绍振表示,该书并非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相反,正是因为觉得当时的课本选文太糟糕,才编选了这套课外读物”。

  此外,孙绍振还对一些语文课堂中“多元解构”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异议,他以对《孔融让梨》和《愚公移山》的解读为例,认为“解构主义”与“批判思维”不能划等号。教育专家于漪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她认为对课文的解读不能脱离文本,漫无目的地拓展、生发。

  (金锐 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