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我们的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的课堂“病”了,这并非故作耸人听闻的说法。走进课堂,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或沉闷而毫无生趣,或喧闹而毫无秩序。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课堂“病”了,“病”得不轻,是每个教育者认真思考课堂“病原”,进而谋变、改进,全力以赴“拯救”课堂的时候了。

  →嘉宾

  陈钱林(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王国平(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校长)

  樊 瑞(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三水实验学校校长)

  扈永进(广东省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教科室主任)

  李 平(北京市房山二中校长助理)

  有多少问题值得警惕

  中国教师报:新课改背景下,许多教师开始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请结合你们的教学、听课经验,谈一谈目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钱林: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喜欢与尖子生互动,让其他学生成为旁观者。课堂教学应该是朴实的、理性的,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课堂变得花哨起来。我经常见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尽其所能,又唱又跳,一会儿放电影,一会儿放动漫,又要当演员,又要当导演。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究竟有多少学生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还有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怎能适合所有学生?为什么许多教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功利性。“满堂灌”、“一刀切”,再加上大量的作业,从提高分数的层面而言,是行之有效的,但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与幸福为代价的。同时,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式相比“因材施教”,省时省力。

  扈永进:我认为,“阅读和说出来”基本呈现了课堂这个概念的内涵。

  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课程而言,语文、英语等学科显然是既需要“阅读”,也需要“说出来”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其实也是建立在对现象、原理、思维流程的阅读基础上的,而普通意义上的“做题”,其实也是一种心智表达,属于“说出来”的范畴。甚至可以说,扩大到所有的学科,课堂都应该贯串这两个元素。

  因此,我认为,现在我们课堂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在“阅读和说出来”这两个环节或其中一个环节做得不够好。

  樊瑞:我见过许多冠以“课改”之名的课堂,却仍然是“串讲”成风。虽然课堂中有讨论、有启发、有训练,也有目标呈现、学法指导、问题设计,但依然是教师占据了课堂,充满了“串讲”。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因为不放心,所以不放手,结果是教师掠夺、侵占了许多原本属于学生的权利。在课堂上,教师已经习惯性地让学生在自己的控制下学习,而应该呈现的“安静读书、专注思考、完整表达、紧张操练”却不见了。

  王国平:前不久,我带队去英国考察时发现,英国的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时而讨论、时而讲述。我问一位中年教师:“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以这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学习的?”听后,他不解地摇摇头说:“难道还有其他类型的课堂?”

  我明白了。这位看起来有十几年教龄的教师,从开始教书时,学生就是这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的。也就是说,像我们这种“插秧式”的座位安排方法,以讲述为主的课堂,属于他没有经历的“过去式”。

  当其他国家的课堂早已从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发展成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讨的模式时,我们却依然固守不变,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思考吗?

  其实,我们对教育的大方向并没有迷失,许多学校都贴满了彰显新理念的口号,比如“教育要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等。这些口号听起来都让人振奋,但走进课堂却发现——课堂教学和口号无法对接。这就是现状。

  拯救课堂的N个路径

  中国教师报:面对课堂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化解?

  樊瑞:课堂的高效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高效,一是方法的高效。而内容是否高效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想让课堂高效,必须让教学内容是“学生能学会的东西”。但许多时候,教师却让学生经历下面这两种学习——

  一种是让学生学“怎么也学不会的东西”。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是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而是教科书的章节安排和教学进度。

  另一种是让学生学“已经学会的东西”。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但讲的都是学生已经学会的东西,或者是他们自学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让学生学“怎么也学不会的东西”,是教在了“最近发展区”之后;让学生学“已经学会的东西”,则是教在了“最近发展区”之前。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其实都是“之外”,只能导致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因此,课堂高效的关键,就是教给学生“能学会的东西”,也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做文章。

  陈钱林:如何拯救课堂?我认为必须尽快改变评价方式。我曾尝试建立利于培育学生人格的教师评价制度,在考评总分500分中,“学科成绩考核”仅占50分。在评价制度中,我加入了“学生综合素养达标”的项目,特别设计了“学生喜欢率”的评估,力求通过评价让课堂教学更好地走向学生本位。实践证明,教师关注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后,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幸福感都会有明显提升,最终,这种提升又会作用于成绩,促进学生分数的提高。

  扈永进:我认为拯救课堂还是要回到“阅读和说出来”这个问题上。

  阅读是一个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课堂上,阅读材料基本是由教材决定的。在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印象中,教材已经成为“固定建筑”,几乎没人质疑它们的存在是否合理,它们的结构与色调是否美好。其实,只有受众喜好的和需要的读物,才能使阅读者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行为。

  “说出来”是好课堂的另一个元素。对此,有的教师可能马上就把它与“课堂提问”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教师提问了,学生回答了,就是“说出来”了。只要是学生“热烈讨论”的课堂,就是好课堂。

  其实,这里应该首先强调学习的主体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是人的自主性。回答问题的踊跃,并不必然意味着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或是学生想要回答的。就算课堂讨论足够热烈,也并不意味着话题和节奏是由学生自己掌控的。许多时候,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奉旨答题”与“奉旨讨论”。

  改变课堂,不能等

  中国教师报:改革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您认为教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改革中的阻碍?课堂改革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王国平:只要有方向,就不怕没有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成就学生的终生发展,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教育者应该将这种方向当作自己的教育信念,坚定的信念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动力。

  从课堂本身来说,“没有搬不动的课桌”,只有固化的、不愿改变的思想。教育者必须具备改革的勇气和决心,让小组学习、讨论合作,以及教师适时的参与和讲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对世界讲是现在,对我们而言则是未来。

  我们的课堂,不仅要面向未来,也要面向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不能过度理想化,还要基于现行教育检测体系,要照顾到许多难以绕过的现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让课改切实落地。

  当然,最终能真正拯救课堂的,是国家政策与大环境:包括由国家制定的各类评价制度,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思想与评估操作改革,也包括社会观念改变后家长对孩子终身发展的必要性认识,等等。可以说,这3个方面的系统作用才是拯救课堂的关键。只有在这样的发展性结构下,再谈校长的课改意识和教师的课改操作,或许才是全面推进课改的外动力。

  但是,课改不等人,也不能被动等政策、等环境。我们的孩子等不起,时代需要的人才也等不起。因此,课改需要先行者,有良知的教育者需要用坚持不懈的精神,用敢为人先的行动来拯救我们的课堂,拯救我们的孩子。

  李平:学习是为了让人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简单地适应现实。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要保证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人们总是在执着地追求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其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生命的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生命的底蕴中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对于目前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病而言,苦口婆心、滔滔不绝的教师不是“主谋”,也不能将责任简单地推卸到他们身上。教师主导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迫于社会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法则的无奈而为。无奈的又何止教师,强烈的生存欲求使得我们经常忽略了存在的欲求。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我们如此看重生存,生存的空间却不断地受到挤压。相对于课堂也是同样,我们看重知识获取、看重成绩提升,却忽略了课堂的精神品质,导致学生难以收获真我。

  吃米是为了活着,活着却不仅仅是为了吃米;课堂需要成绩,课堂却不能仅仅关注成绩。

  真正热爱生命的教师就会懂得:智育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要培育丰富多彩的修养与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汉字谁最酷     下一篇:名家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