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典型教师的 “公民教育”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召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曾获上海市第十届教科研评比二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写作教学评比一等奖。目前,致力于推广“公民教育”,开发出多门批判性思维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见到王召强时,他正在收拾办公室里已放不下的私人藏书。“小时候读书太少,如今拼命读书,以弥补童年的缺失。”说王召强是“书痴”一点都不为过,大学时,除了上课时间,他几乎都泡在图书馆里,“那时候读书,都是一架子、一架子读过去”。

  放眼看去,书架上多是理论性较强的书籍,这多半与他偏爱理性与批判性思维有关。

  这不,王召强自己开发了一门名曰“批判性写作”的课程,引导学生以社会热点为话题,在充分讨论后,进行写作。目前,他已经打磨出10个“有中国特色”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中比较成熟的议题:教育公平、死刑存废、同性婚姻合法化、个人与国家、容忍与自由、贫穷的根源、平庸之恶、电影分级、怀疑与信仰、计划生育。

  这些议题乍看属于“宏大叙事”,但是一经结合热点时事,选准角度,提出一个比较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都会变得非常真实有趣。“我们的目的,不是灌输什么绝对真理,而是‘唤醒理性的不安’,看看理性能把我们引向何方。”王召强谈及当初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初衷时说。

  遇见思维的光芒

  5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缘,王召强在网上观看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开设的公开课——《公正课》,这门课涉及自由、民主、权利、义务、公正、平等、幸福等重大政治哲学论题。课堂上既有唇枪舌剑的火药味,又不乏风趣与幽默,引人入胜,令人回味。王召强深为叹服,进而萌发了把“公正课”引入中学的想法。

  当时,对王召强来说,最大的困惑在于,桑德尔上的是大学通识政治哲学课,而自己带的是高三语文课,如何才能找到两者间的契合点?他把目光转向了令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作文课和口语交际课。在王召强看来,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一种“偏颇”,那就是过于强调真情实感。这种过于强调,会导致学生主观抒情有余,理性表达不足。

  “既然如此,何不仿效桑德尔,以社会热点为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在讨论中生成批判性写作的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呢?这不正是一举多得吗?”王召强想。接下来就是抓住教育契机,精心选择议题的时候了。

  当时,某校有两个男生过从甚密,引人侧目。尽管“同性恋”议题并不算热点,但据王召强观察,中学生对于这个话题具有相当的敏感性,这是一个关于同性恋教育的绝佳机会。

  于是,王召强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经典同性恋影片《断背山》,然后让学生就李银河《关于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提案》展开讨论。在讨论之前,王召强先在班级中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令他大为震惊。全班45名学生,只有5人反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我完全没有想到现在的学生思想会如此开放。”王召强笑着说。

  虽然只有5名学生对议题持反对意见,但是这次讨论却空前激烈。辩论双方各不相让,就同性婚姻这一敏感议题展开激烈交锋。这是王召强执教以来,学生第一次主动要求加时上课。通过这次讨论,学生普遍认识到:不应该歧视同性恋。同时,他们也开始明白,民主不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真正的民主应该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加以人权上的尊重和保护。

  渐入佳境的写作课程

  王召强把这门课程命名为“批判性写作”课程,面向全校高一学生,每周一次,每次两个课时。许多听过王召强讲课的教师质疑:“这样以演说、辩论为主的课程,能够称得上写作课吗?”

  曾经,这个问题也困扰了王召强许久。写作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写练练吗?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过笔了,才能叫做写作课吗?

  但后来他释然了,“阅读也好,口语交际也好,写作训练也好,只要最终让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核心知识,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王召强说。

  每次进行专题课程时,王召强都会安排3篇相关的写作训练题目,也可就此主题撰写自己的主题阅读报道、调查报告……形式不限。课堂上,主要生成批判性写作的核心知识,写作训练则在课后完成。王召强将学生的写作训练文章进行编校后结集成册,在学校“出版发行”。虽为内部刊物,但是选稿严格,制作精美。他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以发表文章的质量和数量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出发发现问题,更侧重于写作的过程化指导,而非写作的结果;更侧重于写作者的思维质量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而非仅仅写作能力的提高。”王召强说。

  比如在“个人与国家”这个议题的讨论中,王召强做了这样的设置: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台湾学者杨照则认为,“爱国,一定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请问,你支持哪一个人的观点?请至少写出一条你认为最充分的理由。

  议题公布后,王召强在全班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民意测验。看看支持甲方的有哪些人,支持乙方的有哪些人。然后让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相陈述观点给对方听,每人限时2分钟。

  2分钟后,请学生陈述同桌的观点。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陈述同桌的观点,而不是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进入最为紧张刺激的自由辩论环节,让学生互相“攻击”对方的观点,在双方持续不断的质疑、辩难中,逐渐筛选出双方最具有说服力的论点。在批判性写作中,学生要把握的第一要义就是首先陈述最具说服力的观点。

  然后,本节课进入至关重要的思维沉淀环节。让学生静下心来,对照最具说服力的观点和最易遭受攻击的观点,深入反省一下,最具说服力的观点好在哪里,最易遭受攻击的观点毛病出在哪里。“当然,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王召强说道。

  发现化整为零的民主教育

  王召强曾经3次选用“民主”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但是前两次讨论的结果都不理想。

  心有不甘的王召强埋首典籍,检讨两次教学设计的不足,“我逐渐发现,美国人对于民主教育这样的宏大主题,往往采取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措施,绝对不会像我这样贸然让学生讨论一些大而无当的主题”。

  后来,王召强逐渐认识到,对于民主教育这个话题,自己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急于把“德先生”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没有认识到,这种强力灌输的过程,本身就不符合“德先生”的风范。“可以说我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有鉴于此,王召强开始留心学生比较关心的热门话题。当时王召强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班级中有两个学生户籍属于外地,因户籍限制无法参加高考。王召强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育公平的话题隶属于政治学上分配正义的范畴,正符合自己孜孜以求的“民主的基础”教育目标。

  可以说,这次关于教育公平的大讨论是空前成功的。在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简短的小结之后,王召强让学生回顾当天的讨论过程,从中总结提炼出在公共话题的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许多学生都认识到,在公共讨论中保持客观立场的重要性,这正符合批判性思维训练中超越个人情感、重视理性思辨的教学目标。

  虽然第三次讨论和前两次的话题截然不同,乍看上去完全没有“民主教育”的痕迹,但在王召强看来,“这恰恰是民主教育的最佳体现”。

  这节课,在上海市写作协会举办的中小学作文教学评比中荣获了一等奖。作为获奖教师代表,王召强受邀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海市写作协会年会上,执教了一堂作文教学示范课。

  逐渐摸索出“门道”的王召强笑言,自己走上了一条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归路”。“下学期,我准备开一门公民论坛选修课,再下学期准备讲一讲……总之,要文史哲通吃!”王召强坦言自己已经进入了“停不下来”的状态,但他享受这样的状态。

  与学生一起,王召强找到了一种更为丰富、精彩、充实的学校生活方式。从学生那里,王召强的“公民教育梦”逐渐清晰可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