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曹书德 课堂即发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也听过数理化的课,有时竟然还能听懂。能把一个十足的门外汉教懂,这课应该很不错吧?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为什么呢?且看把我教懂的课是怎么上的:教师列出一些社会生活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探求解决之道,最后得出某个定理、公式,终极目标当然也在于让学生运用推导出来的定理、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无非是传授了某种知识,训练了某些能力,但从本质上说,它的功能仍然停留在“授业”上,未能达到让学生自主发现未知、发现规律的境界,也就很难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真正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离开学校、不需教师辅助的独立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总觉得没有抓手很难落实。其实,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提供逼真的环境、充足的材料、必要的工具,放手让学生观察、阅读、实验、分析、筛选、判断、归纳……也就是让学生尝试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形成。

  我曾听我校教师潘国双介绍他是如何上“概率问题”一课的。课上,他首先展示了《红楼梦》中一段有关贾府里几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描写,接着问道:“生日相同,真的像探春说的那样巧合吗?这种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数学背景?”(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经过一番假设和计算,学生算出160人中至少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0.9999。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曹雪芹不懂古典概率(这是学生的第一个发现)。接着,教师追问:“曹雪芹为什么不懂古典概率?”学生查阅曹雪芹的生卒年和概率论的产生历程后说:“概率论的产生年代晚于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如果他懂,就成了概率论的开创者了。”(这是学生的第二个发现)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让你们穿越到曹雪芹那个年代,你们能发明概率论吗?你们会做哪些具体的工作?”(这是启发学生自我发现的提问)

  这样的数学课堪称“发现之旅”。知识与能力,尤其是乐趣与探究,全部蕴含在发现的过程之中。

  “课堂的主要功能是发现”还有另一层含义,那便是人的发现——教师发现学生、学生发现自己。学生的兴趣、潜能何在?变化、进步如何?怎样设计出针对“这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案?这些都依赖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侃侃而谈的教师很难发现个性化的学生,因为他的眼中只有听讲与不听讲两种人;课堂上“逼迫”学生不答出预设答案便不罢休的教师也很难发现个性化的学生,因为他只会欣赏“正合孤意”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发现学生,首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而非教师表演的舞台;其次要用不同的尺子衡量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最闪亮的东西,不能用刻板、统一的标准伤害学生。

  统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会淹没一批有潜力、有特质的学生,教师要发现并挽救他们,就必须借助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生发现自己”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十一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