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改的3个意识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选择真正有助于学校发展的模式。基于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强化以下3个意识:
其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中心”意识。新课堂倡导的“学为中心”,就是要追求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课改的逻辑起点,就是将“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让学习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课堂学习从哪里开始,要以学情为依据;课堂学习走向何处,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以什么方式进行,要与学习内容相吻合。
在课堂中,学习行为是否真实发生,不仅仅要看外显转变:小组排排坐了,课堂热闹了,发言积极了……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是否真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倾听、记录、讨论、质疑等学习行为是否成为课堂常态。此外,还要看学生是否按照学习时间、目标与内容的要求,掌握了学习重点,克服了学习难点,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深化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带给学校发展的福利是基于学校实际、学生学情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向多样化发展。
其二,课堂教学改革的“质量底线”意识。课改的核心是“促进有效学习”,而有效学习的结果至少应该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质量的提高,二是学习能力的增强。前者是显性的,会反映出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而后者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两者相辅相成。
课堂教学改革要守住质量底线,就需要策划者、参与者、推进者树立质量底线意识。目前,新课堂中呈现的诸如小组学习、学生互助等形式,无论是替代原有的教学环节,还是以新的形式嵌入课堂,都要体现其质量效能。尤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的教学行为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的。教师应该按照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组织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诊断与反馈也应该符合一致性原则。
拥有了质量底线的意识,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频繁出现时,才能保证学习是可测可控的,学习过程是具有增值效益的。也只有如此,变革的课堂才是摆脱了教师一味讲授的束缚,又具有实效学习特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才能够通过学生的有效学习,将学科思想、学习方法、学科知识转递给他们。总而言之,质量底线的把握既依赖于教师对课改的清晰认识与把握,更依托于课改团队的共识与协作。
其三,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反思”意识。当前,新课堂呈现出许多与传统课堂模式截然不同的新鲜元素,但这些元素或模式本身并不是改革要追求的结果。以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为例,学校真正值得学习的经验是他们寻找到了符合自身转型发展特点的机制与路径。至于最后呈现的课堂模式,那只属于“杜郎口”自己。学习不能一成不变地盲目复制,否则这种名义上的“新课堂”,仍然是把学生当成产品,进行统一化操作的“车间”。
课改者应秉持冷静理性的态度,以不浮夸、不盲从的态度,努力追求适合学校教学现状的改革目标,迈着“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的稳健步伐向前推进。在此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反思改革的方向是否偏离,反思改革的行为是否过激,反思改革的路径是否正确。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控,才能始终坚持以“促进有效学习”为核心,坚持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从而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新课堂模式。
(胡玫,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