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 课堂该有怎样的新常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段时期以来,“新常态”成了曝光率很高的热词。那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应该是什么呢?所谓新常态,它一定是不同以往的,是与旧的、传统的相对立的,然后一定是常态的,相对稳定的,不会随时变化的。

  在推进深度课改的今天,我期待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是:让课堂从艺术走向科学。

  课堂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这是常识。但我们往往太热衷于追求课堂的艺术,以至于在通往课堂艺术的旅程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课堂科学层面的研究。艺术往往是不讲究标准的,是张扬个性的,而科学则是讲究标准的,是可复制的;艺术往往是少数人的专利,而科学是属于多数人的。

  让课堂从艺术走向科学,就是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求效益。

  使用科学的课堂结构。我们常说,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效益。客观地说,目前有不少课堂教学改革的领跑学校都是在享受课堂结构的“红利”,正所谓,课堂原本很简单,结构一变天地宽。通过课堂结构的调整,让课堂更简约、更科学,让新的课堂结构真正体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真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使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当课堂从黑板时代进入白板时代,当微课来袭,当信息越来越开放,当我们为新技术包围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承认,技术可以重塑课堂,甚至改变课堂存在的形式。过去的课堂,教师很大程度上是在坐享信息不对称的红利,所以,有人说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道障碍是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的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形态天然地解决了课堂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将面临新一轮的技术大考。你准备好了吗?

  把“学习学”升级为一项重要课题。有人说,教育难主要是因为学习难,遗憾的是,我们乐于研究“教”,而很少研究“学”。“教”和“学”是一对天然存在且很难调和的矛盾,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就有可能弱化对学生“学”的关注。学习是一门科学,为什么我们理念上苦苦追求的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常常被简单化为“一刀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够,至少在研究“如何教”上投入的精力远远大于在研究“如何学”上投入的精力。那么,如何整合心理学、脑科学等跨学科知识来建构丰富的“学习学”,这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把研究学生作为专业发展的第一课程。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有100种语言、100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可是,作为教师,我们真的能读懂孩子吗?能读懂孩子某个行为背后的情绪表达吗?就像我们过于关注教而忽略学一样,我们是否缺少对学生的研究,我们是否过于关注学生吃什么可以更营养、更健康,而缺少关于如何让学生愿意吃的研究。当我们蹲下身来,真正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孩子,真正懂孩子时,我们的教学就自然从科学走向了艺术。

  让课堂从艺术走向科学,不是远离艺术、排斥艺术,而是敬畏艺术、追求艺术。其实,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和艺术原本就是课堂的正反两面,是和谐的统一体。如果需要强调的话,我所看重的教学艺术只有一点,那就是真实。真实是最强大的力量,可以让学生亲其师、敬其师,真实可以对抗所有的技巧。让我们期待,真实成为新常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