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儿童有如嫩芽,碰伤了就不易生长。学生的思想感情非常脆弱,越是年龄小,情感越脆弱。我们要细心地观察学生,耐心地教育学生,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就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

  有一天,我的学生告诉我一个故事。她说:第一天送女儿上幼儿园,她一进门,就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位较为年长一点的老师,有的孩子拉着老师的手,有的孩子抱着老师的腿,有的揪着老师的衣服和老师亲热。她的孩子也想去和老师亲热,但挤不进去。这时一位年轻老师走过来,她的孩子就扑过去,但这位老师没有理会就走过去了。孩子伤心得不得了,回家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这个故事说明,儿童的感情是很敏感的,也是很脆弱的。那位年轻老师可能是无意的,没有理解当时儿童的行为,随便走过去了,没有想到这无意的行为却伤了儿童的心。因此,我想说,老师特别是幼儿园、小学老师,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细微之处。

  儿童有如嫩芽我们要注意呵护

  儿童有如嫩芽,碰伤了就不易生长。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注意呵护儿童,了解他们的想法。老师的行为往往具有示范性和长效性。学生愿意以老师为榜样,向老师学习。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眼里被他们所模仿。我过去在中学里负责班主任工作,发现许多班风很像班主任的作风。有的班主任做事有条不紊,干脆利落,这个班就很有秩序;有的班主任做事拖拖拉拉,要求不严,这个班就松松垮垮。而且,老师的教育在学生身上的影响是长远的。有时老师不经意、无心的一句话,恰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就会记住一辈子,不仅鼓励的话会记住一辈子,批评的话也会记住一辈子。所以,老师的言行要慎之又慎。

  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学生不是一潭静止的水,他们的内心有时平静、有时激动。教师对学生要察颜观色,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如果你问毕业生成才以后还记得教师怎么教育你的,回答的往往不是你教给他什么知识,怎么上课,而是某一个细节,或是在他遇到困难时你帮助了他,或是在他犯错误时你怎么教育他。因此,我想对教师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消除“职业倦怠”教师要善学乐学

  现在常常听到教师讲到“职业倦怠”这个词。过去我不太理解,后来听有些校长解释,原来有这样两种情况:一些年轻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觉得上课已经得心应手,不是什么难事,就觉得工作平平淡淡,不知道怎么更上一层楼;有些特级教师,评上了特级,认为到顶了,缺乏进一步提高的动力,出现了一种“高原现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根本的在于学习、学习、再学习。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有了高度的认识和热情,就会不断去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就要有奉献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要创新,就要学习。因此,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

  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甚至与教师职业无关的知识。教数学、理科的老师不妨学点文学艺术;教文科的老师不妨读点科普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提高了,不仅自己的生活品位得到了提高,而且能高屋见瓴地理解教育的真谛。

  享受成长儿童要拥有幸福

  教育出问题,往往在于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长、老师只是让孩子读书练习,当孩子其他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格的培养就会有缺陷。所以,我们常常说,幼儿园要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人格,而不在于学习知识。如果孩子一天到晚做题,也不与别人沟通,将来很难有健全的人格。

  有些教师、家长口口声声喊着“孩子们的将来”,他们所理解的将来,就是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得到舒适的生活,但为了将来幸福就要牺牲儿童现在的幸福吗?孩子没有幸福,天天在书堆里,不会与人沟通,感情有缺陷,将来怎么能有幸福?人格有缺陷怎么有幸福?现在国外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在做调查研究,认为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里很重要的是社会情绪,就是看你能不能与社会沟通,跟同伴能不能合作,有没有健全的人格。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社会情绪是第二位的,学习和知识才是第三位、第四位的。所以,我们要热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其次要善于沟通,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需要。沟通了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要沟通就要平等对待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从人格的角度来讲,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要跟学生沟通,就要平等对待孩子。为什么我们现在孩子到了五六年级不愿意跟家长沟通,学校里的事不愿意跟家长说,校外事不愿意跟老师说,因为他觉得家长、老师过于权威,与孩子是不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孩子。

  (作者系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