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特区”有特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圳是我国首个经济特区,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深圳以GDP年均增长25.8%的成绩,创造了“深圳速度”,并同时享有“设计之都”、“创客之城”等美誉。当新课改进入第二个10年,以踏入国际教育先进城市之列为目标的深圳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期,关注深圳,走近深圳教育,品尝南国沃土结出的现代教育智慧之果。

  从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小渔村,发展为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巨大而强烈的变化催生了深圳特区文化的突出特点——包容。在这里,你可以领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风采,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食。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容”衍生出“和谐、合作、互助、感恩、开放、创新”的品质和精神,并深深地影响了深圳教育的发展,铸就了深圳教育特有的符号,形成了教育领域的“特区”——有鲜明教育特色之区。

  文化包容有个性 “来了,就是深圳人”

  根据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委员会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深圳市常住人口约有1300万,其中户籍人口只有约305万,因此,近1000万非户籍人口的子女就学便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

  南山区塘朗小学是接收众多深圳市非户籍学生的一所普通学校,非户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4.8%。对于这样一所学校,政府部门并没有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投资新建了教学楼,使学校初具现代化的设施和规模,新建后学校教室和功能室之比接近1:1,多媒体教室设备设施均按照省级标准配备。

  深圳市政府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简称“1+5”文件),将暂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年度发展计划,明确要求“学校应做到不分学生户籍,平等实施教育教学。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暂住人口子女,要适当给予个别辅导等关心和帮助”。

  2003年至2014年间,深圳市非户籍学生增加了32万人。为了更好地解决不断增加的非户籍子女的入学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实施“公办学校学位扩充工程”,至今已新改扩建中小学40多所,新增公办学位近6万个。

  在深圳流传着一句话,“来了,就是深圳人。”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这里的人没有地域区别,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竞争的机遇和权利。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也呈现出更多的包容与鲜明的个性。

  塘朗小学的快速发展是深圳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深圳市中小学快速发展中的许多共性,而龙岗区福安学校的发展则体现了深圳教育对人与个性的尊重。

  福安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刚刚成立11年。这里的教师热情朴实,神情轻松;这里的学生活泼开放,乐观自信。师生有这样的状态,是“让我们一起成长——学生享受学习,教师享受教学,家长享受孩子的进步,社区享受学校的文明”的办学理念在他们心中落地生根的体现。

  建校之初,学校便以校名“福安”为出发点和依托,将办学理念中“成长”、“享受”的内涵与“福文化”相结合,构建“福文化”统领下的校园文化体系,“我们要把学校建造成素质教育的‘福地’,师生成长的幸福乐园和社区文明幸福的发源地。”福安学校原校长张浩权认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应从打造教师的精神气质入手,进而影响学生、家长和社区。“学校对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引导教师享受教学的快乐”。所以,为了解决教师午休没有房间的问题,学校中层干部集中到一起办公,将腾出来的办公室改做教师的午休房。张浩权说:“教师幸福了,学生才能幸福;学生幸福了,家长才能幸福;家长幸福了,社区才会和谐。”

  教育要唤醒人的主动性 “培养幸福的现代城市人”

  “素质教育”一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提出,但实施的过程中常出现“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装点门面”的现象。为扼制这一现象,深圳市将学校内涵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从培养人的精神入手,激发人的潜能,唤醒人的主动性,催生人的创造力,进而提升人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年前,柯坚林通过福田区内的竞争上岗来到下沙小学担任校长。上任伊始,在听取师生、家长和社区代表的意见建议后,柯坚林着手进行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结合90%的生源都是非深圳户籍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育人目标定位为“培养幸福的现代城市人”,把养成教育与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为了保障办学目标的实现和办学理念的落实,学校构建了“六养”、“六和”的实施路径,制定了5年发展规划,分3步落实发展目标。

  学校的顶层设计就像一栋高楼的施工图,有了这张图纸,教师积极推行“教与学方式转变”,开发了18个门类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师生们还将校园布置成“文化教苑”……

  对学校而言,内涵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办于1917年的坪山新区坪山中心小学与时俱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与深圳市许多学校一样,坪山中心小学学生中非户籍学生占多数。学校根据生源情况,把“习性教育”和“艺术教育”作为内涵发展和践行素质教育的两个抓手,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学校编写了“习性教育一日歌”,开设了系列校本课程《习性》,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学校还成立了54个学生社团,其中艺术社团就有21个。学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自信和快乐,还活跃了与家长、社区的关系。用校长曾宇宁的话说,就是“用高雅艺术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国民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基石,而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学校教育,尤其是与基础教育息息相关。2014年4月,深圳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全面开展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等八大核心素养的“提升行动”——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结合起来。如今,深圳市已形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长效机制,促进深圳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根本上来,为深圳中小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教育改革紧跟时代步伐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发展理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在这样的认识下,作为深圳特区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中学,福田区红岭中学秉承特区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改革,以“两大中心”推动师生共同成长。

  其一,成立“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下设学生心理成长支持部、学生身体成长支持部和学生领袖成长支持部等5个部门。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关注,中心组建了导师团队,导师团队中不仅有专业心理教师,还整合了教育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志愿者及社会资源。每名学生都可以自由与导师结成对子,随时获得导师的指点和帮助。

  其二,成立“教师发展支持中心”,学校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教育博客、校园讲坛、论著发表、课题研究等5个平台,依托平台开办“名师大讲堂”、“名师咖啡厅”等活动;成立“青年教师联盟”等组织,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怀和幸福指数。

  深圳市的地理位置、发展方式及居民结构,决定了这座城市在国际化发展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深圳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认为,深圳只有开放办学,吸收和采纳世界各地的优秀经验和先进理念,与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作为深圳市的中心城区,福田区教育局2011年制定了《福田区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3年间组织200余名校长、园长及骨干教师赴香港参加“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109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参加海外培训;80名校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境外培训;引进10名外国公民教育专家,指导学校公民教育教学工作。到2014年底,全区100%的公办中小学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学校建立“姊妹校”关系,100%的公办中小学配备外籍教师,100%的公办中小学派出人员参加境外培训。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从深圳市委、市政府“5+1”文件的颁布,到全市普惠性幼儿园的创建;从小学、初中推行“积分入学”方式,到教育与世界接轨;从深圳中学进行的公民教育实验,到福田区明德实验学校的“公立学校,民营管理”模式,再到2013年《深圳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2013-2020)》明确提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建设教育国际化先锋城市。以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升,以质量提升打造教育亮点,以教育亮点赢得社会支持,成为每一个深圳教育人的共识和普遍做法。“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以国外教育先进城市为目标的深圳教育改革,一直执着前行,从未停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征 稿     下一篇:链 接 深圳市学校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