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方师范院校唱主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2007年国家重启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来,这项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同时还存在参与改革的院校数量少、学生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免费师范毕业生留在基层难、农村偏远学校免费师范生需求量大但实际供给少等诸多问题。对此,我对于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以下几点建议。

  鼓励和支持地方师范院校成为施教主体。2012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发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引领示范作用,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这为地方参与此项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区)开始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试点工作,主要是各地在自主实施。因此,建议国家出台专门文件在财政、人事编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和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与此同时,支持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教育实施免费教育和非免费教育两种形式,其中免费师范生主要面向中西部地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非免费师范生则允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生,面向全国培养。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在前8年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范围,让更多的基层学校受益,为农村输送更多的受过良好训练的高水平教师;二是有利于发挥部属师范大学在培养免费师范生方面的带头示范作用;三是有利于部属师范大学为全国中学(包括东部发达地区)培养教师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融入世界教育发展潮流。

  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和紧缺学科。国家对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但不能采取大包大揽的形式,建议应有重点、分步骤:一是先支持最困难的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培养免费师范生,然后是中部农村贫困地区,最后才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贫困县市,逐步加以覆盖;二是先小学初中后高中,即先为普通小学和中学培养免费师范生,然后才是为普通高中或中专技校等培养;三是先紧缺学科后非紧缺学科,即先为中西部基层学校紧缺学科如英语、音乐和体育等专业培养免费师范生。

  鼓励所有地方师范院校竞争,择优选出最优秀的学科、专业参与培养。实行竞争性培养机制。具体来讲,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农村中小学的需求将一些学科、专业和免费师范生名额公示,鼓励本省(市、区)所有地方师范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平等地参与申报竞争,对竞争上的院校适当给予财政支持。这样可以避免指定少数高校培养免费师范生带来的惰性和随意性,还可以选择最优秀的学校、学科和专业进行定点、定向支持。同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可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需求变化适当调整地方免费师范生的学科、专业和名额。这样做既可以保证所有地方师范院校平等参与竞争,还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能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师需求变化。

  允许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就学期间进行二次选择。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动态管理。具体而言,在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中期阶段,对于那些报考动机不强、在校期间放松学习以及服务农村中小学意识不强的免费师范生,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终止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要求他们返还在校期间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将他们转入非免费师范生教育学习。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综合能力强、有强烈服务农村中小学意愿的非免费师范生,通过自愿申请和全面的素质考核后,允许他们转入免费师范生教育学习。

  实施农村偏远学校师资定向培养政策。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师资严重短缺,而且这些地方学校基础设施差,有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教职工食宿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学校文化娱乐活动了,因此不少大学毕业生在那里留不下来情有可原。

  鉴于此,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时,每年可以拿出一定的指标,定向培养一批具有本地户口的免费师范生。入学前,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免费师范生签订合同,在校期间享受免费教育待遇,毕业后直接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并在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工资提前定级、评先评职优先和享受偏远地区津贴等等,工作5年后可以在县城以下的学校自由调动。这种方式解决了外地大学毕业生对本土文化不适应的问题。本地生源大学毕业生在本地学校任教,熟悉情况,责任心和使命感也较强烈,有利于农村偏远地区初小和教学点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如美国、印度和泰国等,也是采取类似的方式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偏远学校师资短缺问题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