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课堂的常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改革可谓异彩纷呈。而在现实中不同学校的改革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走了一段,发现方向可能错了;二是走了一阵,发现路已经走过头了;三是走了一圈,发现还在老路上徘徊,仍然没有走出去。

  这样的现象可以归结为改革的盲动现象。可能还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改革,还没有搞清楚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急于上路了。

  热衷于改革求新的人多了,难免陷于浮躁或迷失。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想呼吁,教育需要守正出新,守住大道,守住常识,教育才能找到出口。

  所谓常识,就是不需要通过特别的学习和论证,就会明白的知识。周国平在谈到教育时曾说:“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可是,真正要回到常识的时候,常识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并不十分清楚。

  就每天身处其中的课堂而言,到底又有多少常识值得我们关注呢?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常识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可是这个主人在课堂上到底可以享受多少权利呢?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即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是又有多少教师在过度关注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呢?研究学生是最大的课程,可是又有多少教师愿意把精力从研究教材中解放出来去研究学生本身呢?

  当对“教”研究过度时,势必会导致对学的一种支配和控制,由此则可能走向教的反面。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说,先学解决的是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则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所以在研究教的旅程中,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当然,我们强调学生的“学”,并不是以牺牲教师的教为代价的,而是为了唤醒教的方式的转变。当越来越多的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则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会在纷繁复杂的课堂现象中分清本末和主次。

  课堂不是证明教师多么优秀,而是帮助学生更加优秀,教师不是替学生学习的,而是协助学生学习的。因此,我们要厘定教与学的边界,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提醒自己可以不做什么。当我们对教关注过多时,思考不做什么比做什么可能更重要。

  关于对学生的研究,有人说,研究学生是最大的课程。在我看来,认识学生比认识学科更重要。孩子的世界有时是成人难以理解的,孩子身上有许多密码需要我们去认识和解读。比如,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常常是束手无策的。我们都知道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找到兴趣培养的通道。有专家指出,兴趣来自积极情绪的叠加,而积极情绪的体验来自学习中的自我突破和顿悟。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可是,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呢?这始终是一种很难调和的矛盾。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木石镇魏庄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湖北荆门:为教师补精神之钙     下一篇:课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