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四川省叙永县大石乡大石中心校 让对联文化在校园“扎根”
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一批执着的优秀教师,一群活泼的“对联神童”,便形成了四川省叙永县大石乡大石中心校对联课程的土壤。大石中心校希望通过对联课程,将民族的“根”、文化的“根”扎进校园的土壤,扎进师生的心中。
“踏石阶天天向上;如榕树勃勃凌空。”这是四川省叙永县大石乡大石中心校校门两侧镌刻的对联。不仅如此,在校园里,无论是教室、走廊,还是图书室,到处都弥漫着对联文化的浓厚气息。
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办学条件都很一般,为什么还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呢?
山里娃上起了对联课
其实,推广对联文化这一传统在大石乡大石中心校早已有之。
该校前任校长周开祥告诉记者,大石乡每家每户都保留着贴对联的传统民俗,为了让学生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家乡认同感,学校从2008年便开始了对联教学。
最早的对联教学是以课外小组的形式呈现,内容也很简单,无非是一些对联故事与经典阅读。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发现参与对联学习的学生进步很大,最明显的就是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师生的共同进步让周开祥决定“再进一步”,将对联活动升级为对联课程。
于是,从2011年开始,学校便集中力量编写对联教学的系列书籍,内容涉及历史渊源、平仄安排、对仗规则、名联赏析等。同时,每周2节的对联课也正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在对联课上,学生不再像原来一样只是简单地听故事、读对联,而是深入了解这种文体,并尝试自己创作。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一方面邀请专家进校讲座;另一方面,给教师购置大量相关书籍,让教师不断学习。
学校在课程上也有具体安排:一二年级以音乐欣赏为主,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三四年级以诵读为主,要求背诵其中的名篇名句,与此同时,学习简单的对联创作方法;五六年级以创作为目标,系统学习诗词与对联的各种规则,努力在符合规范的基础上,写出文学性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此外,对联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极大区别于传统课程,采取对联比赛的方法。“每个月、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进行对联比赛。评选出的优秀对联,有些会请书法家书写,有些也会让学生自己写成书法作品。”科研主任李春晓说,“我们希望学生觉得对联好玩、文化有趣。”
好课程离不开文化的土
“继承传统文化是好事,但是有许多学校却强迫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学生能否理解,又能否分辨其中的良莠呢?”
当记者抛出这一问题,现任校长徐靖野回答:“‘国学热’将传统文化推到大众面前本是件好事。但对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是国学,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在徐靖野看来,许多传统文化教育遭人诟病的原因在于其中的急功近利,只在功利与形式层面做文章,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好的课程是与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是要去除功利思想,给学生营造一种文化,让他们主动、快乐地学习。”
副校长宋思权说:“如果说教材内容是经线,代表了课程的深度,那么,文化建设就是纬线,代表了课程的广度。”
在配套课程方面,学校重点开设了诗词课与书法课。前者让学生将对联当作一把钥匙,开启古典文学的大门;后者则帮助学生更自信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此外,学校还将对联课与音乐、体育等课程相结合。在音乐课上,教师会结合诗词与对联作品,让学生学习古代的吟诵知识。在体育课和大课间时,师生一边吟诵配上曲子的读本,一边做着“国学操”。
而在学校的图书室,专门设置了“传统文化阅读区”。每到休息时间,总有许多教师和学生坐在这里翻阅各种书籍。在书法室,学校配备了全套的笔墨纸砚,优秀的习作还会被装裱起来,悬挂在各个教室的墙壁上长期展示。
“如果说课程是一朵小花,那么文化就是一片土壤。我们通过小花,走近并认识这片土壤;但如果没有土壤滋养,小花就会枯萎,这无疑是买椟还珠了。”关于课程与文化,徐靖野做出了生动的解读。
好课程不能被困于校园
好的课程,应该走出学校、走进生活。
德育主任周琼说,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让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像《三字经》、《弟子规》这些启蒙读物,我们不会让学生一股脑儿地照读、照做,而是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义,让他们明确哪些应该传承、哪些应该摒弃。”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并不会直接批评,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典中寻找问题所在。
如今,对联课还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到了一起。李春晓说,“我会让学生收集对联故事,并在课堂上讲出来,这样既让他们增长了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李春晓还经常组织学生寻找、记录生活中的对联,并拿到课堂上分享,“有些学生甚至还找到了一些十分罕见的作品”。
叙永县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必贴对联的传统,也为大石中心校的学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以往大家都是从外面买对联或是请别人写。现在,学生们都尝试自己写,因为他们的作品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李春晓说。
近两年每到春节,学校还会发起给周边民众免费写春联的活动。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出满足对方需求的对联作品,然后由学校邀请的书法家书写出来,送给对方。“一帆风顺福星到,四季平安好运来”;“和谐美满推门入,富贵平安随福来”;“燕子衔泥穿柳树,春风拂面带花香”。念着学生的优秀作品,李春晓高兴得合不拢嘴。
如今,出对联、对对联已经成了大石中心校学生的生活常态,他们会一路说着对联上学、放学,会随手记录生活中看到的对联,会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手“对联绝活”。从对联课程延伸,传统文化已经成了大石中心校的一张“名片”。
“就像扎根在大石中心校门口那棵几百岁的黄桷树一样,我们也要让传统文化像它一样,不畏风雨、深扎校园。”徐靖野说道。
学生作品选
翠竹依山绿,腊梅迎雪香。 ——赵琳
雨打芭蕉琴一夜,风吹绿竹笛千竿。 ——苟敏
香樟树下寻诗料,紫竹林前嗅桂香。 ——李柔霜
巍峨俊俏龙山岭,宛转悠扬画稿溪。 ——罗玉梅
红岩美在一林竹,赤水清于九寨泉。 ——张静
千流百转出深山,逝水东流不复还。
何惧前途多劫难,平生注定起波澜。 ——江洋洋
不与红梅比蕊香,敢和霜雪对锋芒。
无边野火烧不尽,一夜春风铺满冈。 ——唐茂玲
大石东边众岭间,一峰独秀插云天。
清风拂过林梢叶,一片红笺亮眼前。 ——李琼
日照龙台彩云飞,浪花叠叠雪成堆。
天河跌落三千尺,游客依依不拟归。 ——刘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