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小学校本课程候选案例 五大领域构建国际理解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当不同的文化、信仰冲突加剧,教育应该架起其间沟通理解的桥梁。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一门培养全球意识和地球村公民的课程,正在精彩上演。

  课程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希望与忧虑参半的世纪,全球一体化在促进世界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全球化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应运而生。它旨在重建人类的价值观体系,培养共通的情感,为培养地球村公民奠定基础。

  课程性质

  国际理解教育涉及多个领域,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种族间的相互理解为目标。具体到学校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引导学生理解相互依存性、文化多元性、公正性、纠纷性、稀少性、变化性等中心概念,培养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的人。

  国际理解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国际性

  国际理解教育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未来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小学阶段更多地集中在文化、经济和环境领域。因此,要使学生认识与理解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作用对于整个地球和世界的影响,形成相互依存的意识和观念。

  动态性

  国际问题随着时间、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生成的、开放的动态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一种“动态的理解”态度来把握。

  综合性

  国际问题本身就是综合性问题。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的内容,涉及到与他人、社会、自然的诸多关系,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诸多问题。

  实践性

  学生对国际问题的理解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来获得。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对国际问题“理解”的关键所在。

  开放性

  开放不仅体现在时空、人员、内容等方面,更主要的是思想和胸怀的开放。文化具有多元性、差异性,要立足全球视野去理解世界问题,在彼此交流中增进互信、互谅,达到国际理解的目的。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与自然、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初步具有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具有能够与他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愿望;接受并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多元价值观,乐于交流、分享与合作。

  知识·理解

  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知识;理解地球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理解诸课题与人类自身的关系;为了促进世界诸问题的解决,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

  过程·方法

  运用体验、观察、调查、访谈、实验、比较等方法进行问题探究;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掌握搜集、整理、归纳、运用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和交往、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思考·判断·表现

  初步具有自我反思意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批判分析、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做出客观评价和积极吸收。

  二、课程内容

  课程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由最初走向社区的“南湖的学习”(2001-2003年),全校6个年级围绕不同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到走向家乡的“长春的小博士”(2003-2009年),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学习活动,上下两个学期分别从现实调查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展开;再到今天走向世界的“国际理解教育”(2009年至今),每个年级的主题由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展开,实现国际理解的教育目标。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使校本课程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视野不断拓宽、课程结构不断完善。

  课程选择

  对于传统的国际理解教育“五大学习领域”,重点选择了“民族文化理解”“异文化理解”“环境教育”3个部分,课程重点是“多文化社会”和“地球的课题”,三至六年级则分别围绕节日文化、饮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职业领域,重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见下表)。

  课程设计

  各年级根据校本课程指南设计年级指导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单元实施计划表、“综合日”活动安排、单元评价标准等内容,作为单元课例开发、课堂教学实施的框架依据。

  在课程设计时,还要兼顾各领域内容:

  一是以课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展开,重在问题探究、实践过程和方法应用,凸显校本特色。

  二是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一方面体现在结合年级研究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从而丰富体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是冬令营、夏令营活动,重在活动体验、拓宽视野和文化理解。

  三是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设计与制作类学习活动。重在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各年级结合主题学习,以成果展示形式让学生动手制作,如烹制饮食、科学小实验、设计职场招聘环境等。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关于单元教案

  各位学科委员在年级主题单元计划的指导下,利用1年时间完成单元教案开发任务;经过2-3个周期的修改、调适和完善,形成校本单元教案集和电子“教学资源包”。

  关于集体备课

  年级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要组织好本组教师集体备课,就课题选择、探究活动、交流汇报、评价策略等进行深入研讨,突出各阶段的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教学流程

  经过十余年探索,学校总结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的“三大阶段十步流程”。主题确定阶段包括确立学校主题、年级主题、研究主题;问题探究阶段包括制定计划、探究准备、实践体验、反馈交流;总结发表阶段包括整理资料、成果发表、总结评价。

  关于推进策略

  各年级按照“同心圆”扩大方式推进,即以地域文化为原点,按照“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这条主线逐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以四年级《从“饮食”看世界》为例,上学期先以《走进吉菜馆》为实践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饮食文化的基本思路;再以《中华美食探秘》为补充,进一步感受饮食文化的魅力。下学期以《外国美食探秘》为重点开展比较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外饮食文化差异;开展《世界美食汇》综合活动,加深对国内外饮食文化的理解,从而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关于协同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协同教学一般分为全程式、主辅式、平行式、嘉宾式等类型。在主题单元课程内容构建时,要明确其他学科协同教学的内容和课时,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科学分配、协调和调整;同时,学科教师间要增强协同教学的意识,提高对家长及社会资源作用的认识,弥补教师因专业所限造成的不足。

  关于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行动研究。学科“名师工程”教师、学科委员、专兼职教师和教研员要形成研究团队,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观察和及时访谈,并要深入小组指导。

  关于综合性活动

  不同年级可根据时令、节日、综合单元的需要,开展综合性活动,如“圣诞嘉年华”、“世界美食汇”、“环境信息发布会”、“职场模拟招聘会”等,促进对民族文化和异文化的深入理解。

  二、评价建议

  将杜威的“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的课程思想,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始终。

  结合实际工作,学科委员会制定各年级课程评价标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理解”、“过程·方法”、“思考·判断·表现”等4个维度出发,突出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成果发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倡多元评价,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一线动态     下一篇:微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