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让语文韵味无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文需要留白。留白不是一无所有,不是教师什么都不讲;而是在某些时候,教师有意不讲,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效果。

  谁能说得清“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明媚?谁又能画出“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谁知道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想到了什么?可是,我们在品味这些诗句时,分明感受到了这份美好。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体验,就是“留白”造成的。

  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就少了留白的韵味,课堂“满满当当”却索然无味,是教师的“讲堂”,也是学生的“睡堂”。最后,语文离美越来越远,学生离语文也越来越远。

  我认为,语文需要留白。留白不是一无所有,不是教师什么都不讲;而是在某些时候,教师有意不讲,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效果。

  留白包括3个方面:认知留白、时间留白、评价留白。

  认知留白首先表现在知识留白。有些简单的、次要的陈述性知识,课堂上不必多讲,只要提示学生学习的路径即可;有些知识是学生目前暂时还不需要掌握的,那就留待以后学习也不迟。其次是文本留白。每篇课文的讲解无须面面俱到,而是应该选择最重要或最有意思的地方细细品味。最后是情思留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不求统一,只求唤醒。

  时间留白包括课内时间留白与课外时间留白。教师不应独占课堂,而应该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主阅读与思考的时间;课外作业也应适度,给学生留足自我学习与消化的时间。

  评价留白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或回答不马上给出明确的评价,而是通过追问或转换角度与形式,使学生对之前的学习进行修正或反思。这种留白不仅能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也会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学目标的显隐结合

  语文课总是被赋予太多的内容:人文的、工具的;知识、能力、情感。其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核心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融合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每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将课堂的重心放置于此。但是,“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许多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反而会成就一个学生的思考与成长。教师不妨围绕主目标,添加一两个辅助目标,并自然渗透在主目标之中,显隐结合,使得课堂效益最大化。

  案例:《阿房宫赋》

  在执教《阿房宫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主要目标,比如:学习用韵知识、梳理文脉文气、理解文章逻辑结构,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各版本教材《阿房宫赋》选文的不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批判审视的眼光,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些隐性目标能沉淀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

  教学内容的虚实相生

  教材中有些内容没有写得很详细,留下了不少空白,这就为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确定内容、选择方法提供了空间,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的留白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对知识性留白,可变换形式、巧妙阐释;对过程性留白,可设计活动、组织探究;对情思性留白,可交流展示、引导体验。

  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选择恰当的内容实施教学,但在选择时不宜太满、太重、太实,不妨预留一些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学习。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在预设时,内容要实实在在,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同时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与自由度。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不求滴水不漏,重在关联策划。课堂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与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的生成需要,并对自己的预设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案例:《曹操与杨修》

  课文《曹操与杨修》是戏曲文学,由于体裁、人物、时空等因素,学生阅读时比其他文本多了一层隔阂,总是难以进入。这时,如果教师注意到这个剧本的舞台提示很少,就可以利用这个留白,设计一个给剧本人物添舞台提示的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京剧《曹操与杨修》的相关片段,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念白及动作神态,再比照自己创作的舞台提示,看看是否与演员的表演一致。这个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教学环节的疏密得当

  动人的乐曲、美好的诗篇、精美的散文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张弛有度的节奏。一堂课其实与一首乐曲、一章诗篇、一篇散文一样,教师要努力把课上得有节奏并且富有诗意。教学环节的疏密正是决定教学节奏的关键。

  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节奏:有些小说篇幅较长、内容浅显,那就加快节奏,长文短教;有的诗词篇幅虽短,但立意深刻,这时不妨放慢节奏,短文长教;戏剧的矛盾冲突容易集中把握,教学节奏也可以相对加快。

  课型不同,教学节奏也不一样。讲读课分析重点、突破难点时,教学节奏要缓慢些;自读课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时,教学节奏可相对加快;复习课最忌沉闷单调,教学节奏要富于变化。

  适时的留白可以改变教学节奏。当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兴趣不大时,教师可以让写生在“不着一字”处补白,提高学习的热情;当学生神情迷惘、气氛沉闷时,教师不妨留白,让学生体会“虚实相生”的审美;当学生精神疲乏、注意力分散时,也可以留白,让学生于“山穷水尽”时动心;当情感体验渐入佳境时,留白则能让学生于“戛然而止”后继续回味。

  案例:《秋水》

  庄子的《秋水》是一篇长文、美文,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恣肆的想象,更有深邃的哲学思想,但教材只节选了开头的两个段落,并不能真实地呈现庄子的本意。但是,将全文放在课堂上学习又不现实,如何在一个课时中有效地让学生领会《秋水》之意是个难题。这时,教师不妨大胆留白,从而推进教学的纵深发展。

  利用文字留白促进文意理解。学生设计了角色表演的活动,一名学生朗诵故事片段,一名学生扮河伯随文表演,其余学生边听边看,观察表演能否体现文字内涵。如果要表演好,就必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比如“欣然自喜”、“东面而视”、“旋其面目”“汪洋向若”等,这就促使学生走进文本,想象并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味。文中的人物活了,枯燥的文言学习也瞬时鲜活起来。

  利用文本留白促使思考延伸。节选文本一般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因此,教师可以请学生猜想河伯在听完若神的回答后会继续提哪些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避免教材原因造成的思维断裂。

  利用教学留白转换思维方式。当讲到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觉得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留白,让学生做一个故事接龙的游戏:“鼠慕天——天慕云——云慕甲——甲慕乙——乙慕鼠”。学生就可以逐渐领会庄子“万物齐一”的哲学,既不要自满,也不要羡慕,去除标准、顺其自然。

  利用课堂留白拓展学习外延。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如此引导:“庄子的这番道理,河伯明白了吗?似乎明白了一些,又似乎还没有明白。于是,河伯还在继续发问。那么,河伯还会提什么问题呢?请在课后阅读庄子《秋水》的全部内容。”这种留白可以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方法的留补有度

  高效的课堂是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动静搭配的课堂,要求教师懂得“讲”与“不讲”的辩证法。留白必须与补白相结合,补白是留白之后的目标追求,既需要教师先期努力破解,又期待学生后续不断解读。教师的补白既是为了应对学生的追问,也是为了调节教学节奏。留白与补白都应以不损害教学目标、不破坏教学节奏为前提。

  案例:《殽之战》

  执教《殽之战》一课时,讲到文嬴请三帅一节,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女人真是祸水啊!”这句话引来一片笑声,不少学生也纷纷附和。这是预设之外的情况,但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借此学习鉴赏人物的方法。于是,我抛出问题:“文嬴是祸水吗?晋襄公是昏君吗?请从文中找出证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他们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各执己见,滔滔不绝。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发现晋襄公面对3个问题:打不打、放不放、追不追。晋襄公的决定是:毫不手软地打、顺水推舟地放、装模作样地追。我又适时地补充了晋襄公登基、晋襄盛世、原轸殉国等资料。原来,晋襄公不是昏君,文嬴的求情也从客观上帮助了晋国。留白与补白,让学生看到了更真实的晋襄公,也深刻体会到了《左传》精妙的叙事艺术。

  评价手段的有无交织

  评价的留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思考、发现。

  在闪光处评价留白。面对学生给出的典型答案,教师给出模糊评价,能有效地避免答案对其他学生的干扰,为更多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更好地吸收、批判。对那些富有个性的解读,教师可采用延迟评价的方式,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表面走向本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