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小螺:在行知,看得见每个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位从东北大地跑到南国他乡办教育的人,就是为了心中的一个期望:让教育慢一点,再慢一点,用6年的时光让这些“小树”长得更加结实。

  “一回到母校,就像回到了家一样,所有的景物都带着回忆中的点点滴滴:路边的石子、池边的柳树,我挖的坑都还在,真希望下次回来能看见校长、老师们。”这是深圳行知小学大堂展板上的一张学生留言条上的内容。

  短短几句话,流露出孩子们对学校深深的怀念,同时被孩子们提到的还有千人校园操、鲁班工房、罗丹工作室、白麻布窗帘、金鱼戏河池……无不在他们的内心留下了或浅或深的痕迹。

  这就是广东省深圳市行知小学校长满小螺心中所期望的:让教育慢一点,再慢一点,用6年的时光让这些“小树”长得更加结实。

  是否做到“儿童第一”

  学校,是校长最好的名片。行知小学独特的气质,当然与满小螺不无关系。

  这位拥有优雅风度的女校长,2000年底才来到深圳。此前,她一直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教育学院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那年,宝安区招调特高级教师,满小螺从遥远的东北黑土地来到南国深圳,从零开始,先后在龙华中心小学、大浪小学担任思想品德教师。

  满小螺热爱艺术,喜欢读诗。她认为,“好的教育,就是艺术,就是美,是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是和谐。”满小螺一直向往创办一所这样的学校:红墙碧瓦中,树荫婆娑下,芳草碧连天,一群白衣飘飘的学生荡起双桨,垂着长衫的“先生们”慈和、智慧而优雅。

  2002年,满小螺前往英国观摩达勒姆镇贝尔蒙中学的体育课,正赶上学生们在跳踢踏舞,个个跳得脸蛋红红的,汗流浃背,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当时满小螺心里想,什么时候,我们学校的教学能像贝尔蒙中学的体育课那样吸引孩子们,教育就成功了。

  机会终于来了。2005年,宝安区筹办龙华三小,即今天的行知小学,满小螺被任命为校长,有了一片可供驰骋的小天地,她开始编织“真善美爱乐群”的教育梦。

  建校之初,满小螺就提出“公平教育每日三问”的理念:是否做到“儿童第一”?是否让所有孩子受益?是否会让孩子终生受益?于是,洗手台和饮水机的高度被调低了,孩子们再也不用踮起脚尖了;学校舞蹈队被解散了,所有孩子一起跳校园舞;“文明班”评比消失了,各种各样的“校园之星”闪亮登场……行知小学甚至尝试针对少数自闭症、多动症孩子开展家长陪读机制,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在行知小学,还有这样一些故事:整个三年级教室从二楼搬到一楼,只为了方便一个股骨头坏死的学生;有个孩子整体上发展比较迟缓,但他非常爱折纸,老师在教室里专门开辟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折纸角”后,孩子整个人的状态都提升了。

  行知小学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在满小螺看来,好的教育,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教师做自己喜欢的事

  “学校是为谁办的?”满小螺时常提醒自己,要根据不同教师的才能和学校资源,来设定学校的特色或强项,从而推动学校独特发展。

  “不是被动地跟着别人跑,而是‘操控在我’,根据学校的资源来判断、选择和确定发展的方向。当然要找到‘箭’,然后再给一个靶子。”在满小螺看来,这样既能够避免学校“千校一面”同质发展,办出水平、办出个性;也能让教师从事自己喜欢的事,轻松地获得事业满足感。

  比如,行知小学有毽球教练田原、薛毅,学校就培养毽球优势项目;再比如,音乐教师尚世杰,引领音乐教师一同深入研究音乐课教学、开发校园舞蹈、引进奥尔夫音乐教学……

  她告诉记者,每个人都要问自己3个问题:

  对教师本身来说,要问自己:“你是一支适合靶子的箭吗?”

  对管理者来说,要问自己:“你找到那只箭了吗?”

  还有更重要的,管理者“根据箭的方向绘制靶子了”吗?

  在满小螺看来,一所正常的学校一定要“有为有不为”,要丢掉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象和虚荣;有些活动要根据学校实际有选择地参加,只有这样才能腾出时间,积蓄力气做好自己的事。

  满小螺非常重视保障教师的“休息权”,因为只有学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满小螺善于整合活动,提出要运用“以乐为主、乐在其中、多育整合”的策略,学会“从容”工作。比如教师要安排3个活动,那么,就要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在一个活动中体现3个教育点;学会做“减法”,从容应对工作,把工作量调整到可控状态;学会掌握工作节奏……

  在其他同行眼里,行知小学的教师们“很忙”,但他们“很幸福”,每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到专注与激情。

  2014年,满小螺为教师们拍了一部纪录片。通过一帧帧画面,她希望在这个“真善美爱乐群”的理想国度里,看得见每个人。

  学校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上课不是从上课铃后开始的,德育也不仅仅是几本教材,而是从走进校门就开始了。

  满小螺在进行学校德育建设时,时常跟教师们形容,假若我们正是那个要走进校门的小学生,期待的会是怎样的学校?“那一定是迎面而来的教师与同学友爱的微笑,是忘记戴红领巾时一句善意的提醒……”满小螺说,她期待在行知小学,教师不用责骂和惩罚也能让孩子们不断进步,每一个人都能领悟到要“智取”而不能“强攻”的智慧。

  通常,采用强硬的办法进行教育最容易,但有时柔性的力量也很强大。

  一次,上音乐课,当上课铃声响起,音乐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正“闹”在兴头上。老师什么也不说,只是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学生们慢慢地安静下来,显然,这个圆吸引了他们。紧接着,老师利用这个大圆,开始了这节课的教学。

  “是知识成人还是精神成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成人,德育就是真善美。”在满小螺的心中,学校就应该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教育的核心是爱,所谓现代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民主,即对孩子的尊重、包容。“通常教师都喜欢教聪明的孩子,因为他们不犯错或犯错少,好教。但这实际上是个误区,其实能把‘坏孩子’变成‘好孩子’,或将‘好孩子’变得更好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满小螺说。

  在行知小学,满小螺倡导诚信考试。这是为了训练学生考试时的独立思考与作答能力。满小螺从不搞临时突击,她觉得这是投机取巧,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她鼓励创新,如果学生有别出心裁的答案要给予加分。

  简化、简化、再简化,是满小螺一贯的教育操作准则。然而简化不是笼统化,而是更加细致化。比如变繁琐的德育为简单的德育。通常学校日常德育管理都是“学生犯错—值日生扣分—文明班评比—扣教师奖金—教师批评学生”的流程,这样逐个环节叠加后,学生错误不仅很难纠正,还制造了师生之间的矛盾,错过了教育时机。行知小学删繁就简,直奔主题,把德育引入常态:把面向全体的一般倡导与个别直接指点相结合。如教师碰到衣着不整的孩子会叫到一边轻轻提醒,碰到大声喧哗的孩子也轻轻示意,不再把问题转手或“秋后”算账。

  有温情、有温度,这就是满小螺的教育世界。走在行知小学的校园中,绕过郁郁葱葱的蛙鸣池,在一楼的小礼堂墙壁上,参观者便能看见由学生诗书画作品组成的一列冒着烟的长长彩色小火车:“我的行知我的童年”。列车的几个车厢分别构成了校园、课堂、教师、活动、景物等几个板块。陶行知的教育经典论述和学生们稚嫩的作品奇妙地交织在一起,透过学生的眼睛记录下6年学校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5年,行知小学正好走过第10年。十年磨一剑,如今的行知小学虽然已头顶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奥尔夫音乐课课改基地、深圳市办学效益奖等光环,但在满小螺与所有行知人的心中,10年不过刚刚起步。然而,他们关于“真善美爱乐群”的教育梦,一旦起航,必将驶向最远最美的地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