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七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期,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教师吴民益关于好课的七个追问,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以下7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

  1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正确、明确?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你的目标错了,你出力越大,则离目标越远。语文学习目标要有语文味,要抛弃那些好看的非语文因素,要紧扣课标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要体现文体特点。

  拿《学会合作》来说,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参上写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三是理解“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很明显,这样的教学目标语文味不足,且第三条难以操作,难以检测。我觉得要使教学目标有语文味、体现文体特点,可以这样修改:一是指导学生注意读准“幢”、“钥匙”、“卡住”、“情不自禁”等字音;二是指导学生理解“顾名思义”、“卓有成效”、“典范”、“和谐”等词语,教给学生理解成语的一些方法;三是指导学生运用“顾名思义”、“和谐”等词语造句;四是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总—分—总)仿写一段话,并运用上“总之”;五是学习课文运用两个不同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六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演讲。以上这些目标可分解在两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改过的教学目标语文味十足,可操作、可检测,体现了文体特点,这些都是语文的事。

  2问:教学内容是教师讲还是先让学生独立学?

  新授课,教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圈点,然后完成学案上的题目,学生写的过程是思维清晰的过程,让学生写出答案,保证每个学生都思考,都学习,且能看到学生是否学习,学得怎样。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一无所知,教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反应,最易于自学,更何况高年级的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与学习能力。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给学生完整的充足的自学时间。

  3问: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合作讨论协助解决?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可结对交流,互相补充、修正;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要关注小组讨论的效果,看要求是否明确,组织是否得力,讨论是否有序,思想是否集中。此外,还要看讨论的结果,看学生发言是否有深度、是否完整、是否表达清晰;看朗读是否有感情;看书写是否通顺、完整、具体、生动。

  4问: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能退到最后一步?

  首先看教师点拨的时机。从理论上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教师也不要急于讲,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思维错误时,你引导他想正确;当学生思维肤浅时,你引导他想深刻;当学生思维狭窄时,你引导他想宽阔。当学生表达不清时,你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当学生说不具体时,你引导他说具体;当学生说得啰唆时,你引导他简洁说;当学生说不生动时,你引导他生动说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常中升奇”、“旧中生新”、“对中生疑”。总之,要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发展、有进步,只有当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时候,才去点拨,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再次看教师点拨的方法,看方法是否巧妙,能否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举个例子、可讲个故事、可画个图画、可打个比方、可示范朗读、可做到算数等等。这也能看出教师的素养是否深厚,语言是否通俗生动,教学是否有功底。

  5问:教师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要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如苏教版第11册第5课《最后的姿势》中,地震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反应地震越来越厉害,渲染一种沉重的气氛,更能突出教师谭千秋无私精神的伟大。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写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要写高原的环境呢,原来是为了突出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它能活下来并长得这么高大茂盛真是不简单。一册书教下来,我们应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使学生对环境描写有系统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作文中灵活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高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师只能按照课本,亦步亦趋教给学生零散的知识。

  6问: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取得最佳效果。但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讲,可能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就多余。比如有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就要挖空心思创设情境。其实有些课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论,好像不讨论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的要求。其实有时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老师就不要讲了。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地照搬教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师的随意性太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没有完整的独立自学时间。

  7问:一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课前大部分学生就应达标。当然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口试,教师对照教学目标,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测学生是否达标。口试的对象主要是中下等学生。口试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不可一下子把问题全提出让学生答,这样学生会搞混的。可以笔试,教师对照教学目标,设计一张检测纸,让全体学生当堂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批改。这样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辅导和下节课的教学。可以教师测学生。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是常用的方式。可学生测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背书、默写等可同座互测,还可以小组间对测,A小组出题测B小组,B小组出题测A小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