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五分钟”开始
多年来,教学研究特别是课堂研究走过了许多不平凡的道路,或许不少问题有待商榷,但有一点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理所当然的主角。然而,共识变成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许多学校,教师仍然是课堂上岿然不动的主宰,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刚读书就开始回答问题,刚答完这个问题马上就要写话,话没写完就等着开始评价交流,完全成为课堂的陪衬。
一次,翻阅教育专家于永正的教学案例,他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布置学生寻找课文中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各有什么特点与用途。自学结束后,于永正让学生相互交流。依照正常节奏,接下来应该是组织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然而,于永正却对学生说:“下面请大家以‘自述’的方式,介绍一种玻璃的特点。”课堂上足足留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练习写话。再次交流时,学生把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描述得准确生动。把一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看起来有些冒险,有些不切实际,但于永正的教学实践分明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从那时起,我暗暗给自己的教学立下一条规矩——每堂课留给学生一段整块的学习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
一开始,这5分钟的自学还有些单调,大多是练习朗读、自学字词、仿写片段之类,有时甚至就是静心写字而已。尽管如此,这5分钟的学习质量比起课后学习、课堂上的分散学习而言,效果还是好得多。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利用这5分钟,我从自己的教学设计着手,大力整合教学环节,把过去许多零散、片段式的教学努力转化为板块、复合式训练。特别是针对阅读课上反复提问、烦琐分析的真实状况,我从文本主旨与表达特色着手,精心设计了一两个贯穿整节课的核心问题,关联整个教学。
执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问他们:“法布尔的衣袋里装得仅仅是昆虫吗?”说着,我在课题“装”字上加一个了引号。学生立刻会意,重新回归文本,用5分钟的时间边阅读边批注,从字里行间品悟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迷恋,以及对自己爱好的执着追求。
执教《秦兵马俑》一课时,我认为,面对文本传神细腻的描述,教师再生动的讲解也显得苍白。于是,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一组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练习介绍一至两个兵马俑,要求语言生动、抓住特点。学生各领其命、各显神通,利用5分钟的时间,练得不亦乐乎。结果表明,他们的展示效果比我想象的好得多。
这一看似细微的改变竟是充满魔力的。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课堂上生成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的深度也不断加深。慢慢地,5分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了。
在执教《渔歌子》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避免枯燥乏味的情况,就让他们在大致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先进行思考。我让学生用“因为什么,所以‘不须归’”的句式进行练习,找到的理由越多越好。在10几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从词作描写的自然景物、词人的心理状态、写作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就这样,自学时间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最大、学习最快乐的时间。
5分钟的自学有时是安静的,它让学生静下来,与文本进一步深入接触;5分钟的自学有时也是热闹的,它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真正合作与探讨的空间;5分钟的自学更是神奇的,它催促教师深入思考,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最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