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成为新兴“儿童学”
儿童能学哲学吗?儿童哲学该怎么教?在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万和城实验小学,儿童哲学与逻辑学课程、道德推理课程一起,贯穿于小学学习的6年,在使道德可教、能教、会教的同时,充分挖掘儿童内隐的道德品质和哲学思维。
儿童哲学什么样
片段一:
师:小马是怎么实践的呢?我们来演一演,体验小马是怎样过河的?
一个学生在表演。
师:她怎么走得这么慢呀?那你们看看老师这样试着过河行不行?(跑过去)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知道,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鲁莽。但这还不是哲学课的深入思考,在学习“实践是有条件”时,教师巧妙地将小马过河的主人公换成了小松鼠,通过将小马与小松鼠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懂得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创造条件解决问题。
片段二:
为了进一步明确实践的意义,教师将儿童哲学课与学生刚刚学过的语文课文《自己去吧》进行联系,做到了学科整合。经过学生讨论,得出“实践的目的是增长本领”的结论。为了考察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让学生完成以下3道判断题:
实践是为了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
实践不需要任何条件。( )
要进行创造和发明,就必须要实践。( )
在这一环节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创造和发明”的含义理解是难点,这时教师会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对这两个词语进行解释,如“创造和发明”就是“制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时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就会想到“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联想已有的经验,学生很快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教师给学生留了一道思考题,即“实践一定能成功吗”,并引出下一节课“我们爱学习”的主题。
这是儿童哲学课《实践》主题的部分教学片段,“实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更难懂的概念,教师要通过深入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对实践的理解。儿童哲学课每周一个课时,在近6年的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们发现,儿童不仅可以懂哲学,还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哲学思维,使他们终身受益。
儿童能学哲学吗
儿童哲学课程属于芳草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分支,与儿童逻辑学课程、道德推理课程同时作为德育校本课程。一二年级开设儿童哲学课程,使学生初步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学习运用哲学思维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为提高自身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奠定世界观基础。
三四年级开设学习逻辑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形式逻辑学的思维方法。五六年级开设道德推理课程,是由于高年级学生与社会接触多,又即将步入青春期,许多社会问题都已经成为他们的关注点。
这样一体性的德育校本课程,避免道德教材无体系的碎片性,去除知识性的灌输,形成道德认知的自觉构建,真正做到让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同时不仅使道德可教,而且能教、会教,教出预期的效果。
儿童哲学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创始的一项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教育计划。这项计划关注儿童思维特性,激发儿童原有的思维潜能,培养儿童哲学性推理、判断、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儿童发现事物的关系,练习辨别力,培养洞察力。
儿童哲学如今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儿童学”,即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儿童身心发展、人格特质、行为表征和思想的一门有组织、有系统的学问。
在不了解儿童哲学的人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儿童能学哲学吗?为何把儿童哲学放在学校课程体系的道德课程领域?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从儿童哲学的涵义中去了解,还必须认识儿童的童性思维特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哲学思维是以内隐的、含蓄的、隐喻的方式存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教授刘啸霆认为,儿童思维是一种始源性思维,具体表现为儿童的好奇心和喜欢刨根问底的追问。学生们提出许多问题,这不仅是真正的哲学追问,也是哲学思考不可或缺的品质。
儿童思维纯然素朴,展现出童心的兴趣盎然与童真的纯粹真实,童趣的万物一体、童真的知足常乐、童爱的率直、珍爱友谊等,在哲学上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境界。儿童眼里的世界充满了情感,具有生命性和想象中的诗意美好,表现出对真善美的渴望,这些更接近哲学的本真。除此之外,儿童爱说爱做、敢说敢做,体现着哲学方法论的知行统一。这一切都说明,儿童的童性思维与哲学思维存在着内在关联,而这正是儿童可以学哲学的根本依据。因此,让儿童学哲学,就是给儿童一个完整的世界,为儿童世界观的形成确立了基点。
教材教法儿童化
学校儿童哲学的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准,选取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形成教材体系。每课内容以富含哲理、具有启发性、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为载体,从激发学习兴趣的导语进入,用相关联的小实验、小游戏等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通过师生对故事情境、情节的分析,了解所学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每课教学设计的体例包括“情趣导入”、“思考概况”、“我能理解”、“实践平台”和“哲思哲理”等五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批判地吸收苏格拉底的诘问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活动开展学生之间平等对话、讨论、争论和探究,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促进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推动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的方式进行道德认知,提高其道德的自主构建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考虑相反意见的习惯,分享他人正确的判断成果,形成公平和公正的态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发表个人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上,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分子,要和学生一起提出有趣、有疑问或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展开讨论,并且没有标准答案。但在观点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支撑和强化自己的观点,要通过思考来进行有效的表达论证,从而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万和城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