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成尚荣:课程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否则会出现随意、盲目,甚至碎片化等问题。课程与教学也许有先后和大小之别,但绝不能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绝不能只有教学而无课程,同样,也不能只有课程而无教学。

  张志勇:任何课程,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在这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框架必须回到国家课程领域。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领域都存在3种课程形态,即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独特育人价值的校本课程。

  王欢:小学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颗颗的种子来培养,让这些种子尽可能饱满,充满生命力。通过教学项目、活动、课程资源等,为学生注入“基因”,最终使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成为大树或者其他植物。

  钟启泉: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应对课程、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它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张彦祥: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课程结构的变革不仅能带来学校的整体改变,还能聚合各种资源,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增设多种选修课程,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自主;教师的课程意识也能得到显著增强,从而使自身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杨启亮:要寻求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适切性,必须关注提升国民素质,遏制考试竞争异化成恶性的“应试教育”这一倾向。任凭尖子主义盛行,崇尚“考高分进名校”,会把基础教育窒息在选拔淘汰的漩涡里。在这种情况下,实践素质教育就很难在实质上有所作为。

  李奕:教育供给应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从微观上看,首先是发挥好统考统测和升学考试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学各方面的渗透落实;第三是突破学科界限,解决教学难点。

  (陈佳邑 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