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锤炼“真语文”
如果学生在“合理”的课堂中学不到真才实学,教学依然是“假”教学,课堂依然是“假”课堂。语文知识唯有与实践紧密相连,才能切实转化成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学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充分地学语文、练语文、用语文。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纷纷给“假语文”号脉问诊。
何为“假语文”?追根溯源,长期以来的教学评价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助长了“假语文”的盛行。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评判语文真伪的标尺。
其实,对于什么样的语文才是“真语文”,社会舆论也莫衷一是。如果评判者仅从教学技术运用程度与教师课堂言行上考量语文的真与伪,未免不够科学。因为即使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恰到好处,但只要还是教师主宰课堂,牵着学生的鼻子学习语文,就会学浮于教、徒具形式,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很难得到明显提升。如果学生在“合理”的课堂中学不到真才实学,教学依然是“假”教学,课堂依然是“假”课堂。
一堂课下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与手段,只要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实实在在地提升语文素养,就没有人会否认它的真实性。所以,评判语文真假几何,终究还是要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如何,不然,真假语文就会混淆不清。多年来,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饱受诟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依此而断,“假语文”其实就是低效的语文。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来看,语言实践是语文课的重要元素。不少语文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谋得高分,看重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积累,而对语言文字的转化应用不够重视。许多语文课还是停留在囿于教材、纸上谈兵的状态,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语文学习“高分低能”。“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知识唯有与实践紧密相连,才能切实转化成学生的语文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正道,这就需要语文教学更多地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生活,给每个学生搭建广阔的语文实践平台,让他们充分地学语文、练语文、用语文,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真语文”的境界,就是能够促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批判“假语文”,我们不妨从逆向思维出发,倡导语文回归生活与实践,让虚张声势的“假语文”无地自容。只有这样,货真价实的“真语文”才能在课堂中如鱼得水、浑然天成。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