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生活化”语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是语文的“根”。因此,语文教学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让语文与自然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与时代共进。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是语文的“根”。但是,由于受到“应试语文”的束缚,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语文教学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教师要在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寻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契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生活。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课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资料,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性认识。

  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的着眼点在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量取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讲语法可取材于学生的请假条,改病句可取材于学生的作文,练修辞可取材于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这样,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时,就会感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

  语文教育“生活化”。教师可以把生活搬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介入生活、了解生活、领略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把演讲搬进课堂,让学生做演说家,在演说中提高表达能力;把法庭搬进课堂,让学生学习辩论,在辩论中增强逻辑思维;把舞台搬进课堂,让学生自编、自演、自赏,在编演中提高兴趣;把报社搬进课堂,让学生自己采访、自己约稿、自己编辑、自己出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水平。

  家庭生活“语文化”。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比如,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与父母一起体验劳动的甘苦。这些体验可以为学生奠定情感基础,也可以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从同学争辩到家庭讨论……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运用。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就可以让学生设计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就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介绍水果知识的文章。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就能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学校生活“语文化”。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比如,每堂课安排一个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班委选举时,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作竞选演说;要开新年联欢会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说明书;运动比赛时,举办“小记者在行动”活动……班级生活“语文化”可谓一箭双雕:学生既进行了语文实践,又完成了班级建设;教师不仅在教语文,也在渗透班级教育

  社会生活“语文化”。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工具。目前,学生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可以说是“无错不成书”、“不错不成报”、“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而且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也经常念错字、读错音,这也恰好为训练学生辨字正音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的“语文试题”。不仅如此,学生每天上下学路上亲眼所见的街头交通、农贸市场、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甚至个体摊点的语言文字,都可以成为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教师要帮助学生摆脱束缚、冲破牢笼,呼吸自由、鲜活的空气,让语文与自然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与时代共进。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武邑县城关联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