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研究院 校本课程不做“加法”能做什么
前不久,本刊策划的选题“‘课程超市’有垃圾”受到广泛关注,为此,我们进一步从课程改革的3个时期和3个层次入手,帮助读者认清校本课程建设的误区和走势,避免盲目跟风教育时尚。
课程改革如今已经走过了3个主要时期: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解读适应期、综合性学习活动发展期、校本课程建设期。每个时期,在一批课改先锋地区、学校和人物的带领下,在媒体的迅速传播和催生下,课程建设表现出3个明显的层次:逐渐形成共识——聚焦——反思。如今,课改已处于第三阶段的后期,即校本课程反思期。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校本课程建设不能永远做加法。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校本课程?未来校本课程的发展又该何去何从?
三种课改面貌并不乐观
不少学校唯考纲是尊,课程标准成为摆设;一些学校把综合性学习变成了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考题练习课;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根本没有开起来;或校本课程虽然硬着头皮开了起来,但是数量与质量却毫无保障。
要弄清楚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晰中国课改的外在话语系统。一直以来,新课改的外在话语系统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外在话语系统一样,主要由媒体把控,由明星学者代言。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课改的外在话语系统不能代表课改的真实面貌,像时尚一样,总跑在生活的前面,却虚幻无形。但是,这个社会又不能没有时尚,否则创新力就会不够。只是我们需要明白,时尚永远替代不了真实的生活,倒是盲目追求时尚反而容易让自己始终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甚至会迷失自我。
校本课程能彰显学校特色和教师个性。少数学校和教师利用校本课程脱颖而出,同时学生也从中受益,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就课改的3个时期来看,一些学校的课改面貌并不乐观。第一个时期,不少学校唯考纲是尊,课程标准成为摆设,教材就是考材,教师苦心经营学科教学这一亩三分地,学习内容变得“窄而深”。第二个时期,一些学校把综合性学习变成了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考题练习课,而综合学习的思维意识却被屏蔽掉了。第三个时期,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根本没有开起来,特别是农村地区;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虽然硬着头皮开了起来,但是数量与质量却毫无保障。所以说,所谓的校本课程膨胀期只是针对发达地区和先锋学校而言,就全国范围来说,校本课程还谈不上膨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教育时尚引发校本课程泛化
大家被教育时尚裹挟着往前,为了迎合消费心理时尚化,课程供给方总想着出新、出奇、速成,于是,贴标签、造概念、乱作为的现象便趁势而生,课程泛化也随之而来。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建设出来的课程。在中国以往的经验中,教师群体几乎没有开发课程的经验,因为这些事都是课程教材专家的职责。而在师范教育中,学生也没有学习过课程开发的技能。至于课程开发的继续教育培训,也才刚刚起步,而且少之又少。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既然如此,指望一开始就干出一番大业,那是有风险的。结果也显示,能担风险者不多,观望徘徊者不少。由此观之,未来要做的主要工作首先是重建师范教育体系,增补相关专业和课程内容,从而使新就业的教师一上岗就能上手课程开发工作;其次,大力开展基于课程开发的师本培训,争取人人都能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此外,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让新增的校本课程有教师上课,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能计量入职,按劳取酬。
一些地区和学校使用“课程超市”、“课程菜单”的说法,因为的确有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上百甚至几百门。针对这类问题,有赞赏也有质疑。实际上,这是协调课程丰富性与适切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是扩大选择性的基础,因此,丰富本身无可厚非,“超市”、“菜单”作为一种比附性说法也很形象。如果这些丰富的课程是为集体开发的,所有学生都要学,那么这种丰富就会增加学生负担,就需要瘦身;如果这些课程是为小众开发的,甚至是为学生个体“私人订制”的,则可以乐见其成,并且越丰富越适切。因此,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数量校本课程的学校,要加强校本课程必修和选修的区分与管理,不断满足学生对校本课程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有研究人员发现,部分校长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这与国家给予的校本课程自主开发权限值相冲突。一分为二来看,如果集中某个时段聚焦类似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将重心略作调整,攻坚克难,并非不可;但是如果因为开发校本课程而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荒废了,这就有问题了。还有一种误解,就是把“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工作也算到了校本课程头上。国家课程是理想的普适性课程,校本化就是适性化,将其变成教师的实施课程和学生的经验课程,增强操作性与实效性,但就工作范畴而言,这些都属于国家课程内的任务。
有人将校本课程比作一个筐,认为什么都能往里装,这种看法与学校课程理论储备不足、课程专业人员缺乏、课程创新强迫症等导致的课程概念不清有关。前两个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是师范教育体系的后遗症,后一个问题则是时代特症。时尚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这个时代,教育时尚也已经初见端倪。如果说以前的教育功利意识更多的是受制于教育政绩观,那么现在则更多的是受制于教育时尚观和教育消费观的互动,这与社会时尚和社会消费的互动是同样的道理。大家被教育时尚裹挟着往前,为了迎合消费心理时尚化,课程供给方便总想着出新、出奇、速成,于是,贴标签、造概念、乱作为的现象便趁势而生,课程泛化也随之而来。这其中普遍存在着两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个是德育活动课程化,一个是社团活动课程化。并不是说德育活动和社团活动不可以课程化,活动只要符合课程条件,比如有足够的师资阵容、有成体系的课程规划、有完整的课程纲要、有饱满的课程内容、有科学的实施方式、有适切的课程评价等,都可以形成校本课程。但是,还要把握另外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避免德育活动和社团活动中一些隐性教育功能的显性化,例如,不能把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搞成大张旗鼓的生硬说教。
校本课程建设大有可为
构建更加开放而综合的校本课程,规划校本课程时考虑逻辑自足性,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分类、分层推进,加强同类校本课程的跨校、跨区域研讨,固化、活化校本课程,开展课程专利研究。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条长期道路,除了上面介绍的发展取向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更加开放综合的校本课程。“开放”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课程要面向所有学生开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二是内容要面向生活,或以生活现象为起点,或以生活场景为情境,或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引导,或以完成某项生活任务为依托,或以生活中的某个主题辐射开去,建立与学生自身的关联;三是开放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兴趣,触动情感,让学生像种子一样产生内生力。“综合”则需要围绕某个主题,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通互动,聚合并优化各类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综合学习与实践的意识,学会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规划校本课程要考虑逻辑自足性。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与学校整体的课程价值是两张皮。这就需要对课程价值进行梳理,使之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和育人目标相一致。
第三,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分类、分层推进。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门数众多,却常常被无规律地堆放在一起。这就需要首先将其分好类;其次,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分出层次,予以实施。
第四,加强同类校本课程的跨校、跨区域研讨。从总体上看,学校间开发的校本课程多有重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浪费。为此,加强同类校本课程的研讨,寻找共同规律,实现资源共享,甚至还可以开展合作开发与完善。
第五,固化、活化校本课程,开展课程专利研究。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要固定下来,以避免资源流失。可以通过编写纲要、形成讲义,如果条件达到教材标准,还可以编写成循坏使用的教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要随着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作出相应的适切性调整,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对于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要着手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专利化问题,这不仅是尊重教师智力劳动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也避免了“人走课失”的现象。
如何营建适合校本课程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如何开发新的、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如何梳理和完善既有的校本课程,如何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还有多方面的建设性工作要做。校本课程仍然是一座富矿,待挖掘的资源还极为丰富,加上学生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校本课程大有可为,希望各方一齐努力,破除路障,达成共识,让校本课程的百花园更加缤纷多彩。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