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不光是学校的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要进课堂,这是许多人的想法。传统文化确实应该进校园和进课堂,但不是必须进课本、成必修。

  重在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要进教材,还可以进课外生活。经过社会和专家们的论证,可以有选择地进教材。比如陶瓷和刺绣等,有代表性的进教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引以为豪。

  但其他更多的可以让学生欣赏,没必要都进教材,而是作为兴趣爱好,作为选修的内容来了解、欣赏。比如京剧,不是让学生都学唱,而是知道它为什么成为国剧,有哪些主要内容,通过了解京剧进一步了解戏曲。确实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去延伸发展,通过社团活动,学一些唱段。这样,逐步形成链条,逐步延伸,让学生有层次地发展。

  我曾带着100多名中学生去日本访问。在那里,我看到日本孩子的课内外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包括茶道、花道等民俗的许多东西,一些传承人给孩子们做示范,演讲、培训,做得非常好。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进入到学校的,要多一些体验式的教学。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剪纸、拉花的舞蹈,孩子们非常喜欢,参与热情非常高。前几天有人问我,这么多项目,教师不会怎么办?关于教师资源,校内校外资源可以结合起来,学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就可以了,甚至可以全社会共同参与,比如文化志愿者,包括非遗传承人也有这样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文化和教育部门在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委员以及学校、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建议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目标、教学阶段、地域文化、城乡差别等方面的特点,注意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出台具体实施意见,使之科学有序健康发展。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权宜之计,应有常态机制。目前各地根据各自情况有一些探索和实践,但不全面,没有形成整体的工作机制。  

  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合作。统筹选择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界专家学者和具有传统文化技艺的各类优秀人才组成人才库,使之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一是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鼓励学有专攻、技有专长的志愿者和社团组织经过审查后,进入人才库发挥作用。对于进入人才库的人员由相关部门把关,确保德艺双馨。二是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将分散在众多部门单位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汇总整理,经专家委员会评后纳入资料库,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内容进行区分。资源库对外共享,提供菜单式服务,供各级各类学校自主选择。三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在现有教育系统电子传媒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人才库和资源库一体化的信息交流平台,以便学校能够通过平台了解信息库中资源情况,有助沟通交流,便捷联系邀请,充分尊重学校与学生自主选择权。

  最后是建立保障机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包括:成立由教育部和文化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协调机构,共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相关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在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中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学校使用公用经费开展此项活动。建立考核机制,对各级文化、教育部门推动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绩效予以评定。

  要有评审机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建立评审机制,组织社科、文教等多行业的专家学者成立多类别的专业评审委员会,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与评审,在进校园之前认真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出遴选评定意见,由文化、教育部门组织力量进行终审把关,确保进校园的文化内容健康、优秀和适用。

  同时,也要征求学生意见,必须是学生喜欢,觉得适合,愿意接受,这样才行。

  丰富形式。坚持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创新渠道,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传统文化辅助教学,如在音乐教学中穿插讲授戏曲、民乐等;与高等学校、文化机构、文艺团体等社会力量相结合,建立专业人员与学校联系指导机制;与辅助教材读物相结合,通过教辅教材、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纳入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讲解;与校园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建立专业人员定期指导制度,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下一篇:坚守是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