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姿态 ——品悟于漪《教育的姿态》
姿态不等同于姿势,它还包含态度、气度。不过,于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态》(以下称《姿态》),则可以理解为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
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专门论及“教育的姿态”这个话题,但“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402页,一页页读过。合上《姿态》,嗅一嗅书香,敬畏、建构、行走这3个词语悄然浮现于脑际。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于漪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
更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的核心命题。她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学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个“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机械操练。它是走进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促进学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长。简洁地说,只有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滴灌”就是敬畏教师职业和敬畏学生生命的最佳形式。
在《“紫竹论道”的启示》中,于漪先生指出:教育不是口号,作为专业的学科教学是要“沉下去的,是有知识的建构的。口号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文化判断力”。这段话告诫我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拥有文化判断力是做好教师这份工作所必备的条件。“肩负重托的现代教师,理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锻造自己的‘精气神’”则是于漪先生关于教师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表述。
这里的建构,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要是思想者,是文化人。这里的“精气神”,既包含着教师教育的智慧、思想的锋芒和创造的才华,也包含着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深化思想、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还包含着既要“站在中国文化本土上”思考中国教育问题,又要看到广大教师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上所创造的一片片美丽的绿洲的开阔视野。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做教师的道路上,她永远保持着行走的姿态。
我们该如何领会这“行走”的内涵呢?一、学,勤于采撷;二、思,敏于发现;三、行,勇于探索。学,就是要站在文化的高点上广泛汲取人类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来提升自己的素养,滋养自己的心灵。思,就是要把思考与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境界。行,就是要直面教育现场,站在三尺讲台,用生命去歌唱,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由是,于漪先生给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提出了“好学善教,笔下生彩”的具体目标与行为准则。
静静地品读《教育的姿态》,我们不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构、行走这三种姿态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编排者的细节之中体味教师的情怀。该书6个专辑的题图分别是松、竹、梅和桃、李的果实,它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向我们昭示:松、竹、梅是教师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师的成就。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