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人的博雅教育?
近日,一个微信群转来一篇名为《接受了美国最好的教育,工作却还没着落》的文章,这篇文章引发了热议。
为什么接受了美国最好的教育,工作却还没着落?这个话题探讨的其实是博雅教育的问题。所谓博雅教育,就是培养“自由人”,致力于人的心智解放和健全的教育。
我们先看看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引发讨论。《接受了美国最好的教育,工作却还没着落》一文的作者叫王逅逅,1992年生,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在美国交流一年,写了《体验美国中学教育》一书,后来入读美国文理学院的哈特福德学院,大二的时候写了《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一书。
从现有的资料看,王逅逅对文理学院博雅教育的认识有一个前后迥异的变化。在读高中和大学毕业找工作之前,她并不认同哈佛等综合性大学的精英教育,认为那种教育使学生“只会变成一颗昂贵的‘钉子’进入一个工厂……真正的精英教育应该是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追求一个高薪的职业”。
不过,这种理解在她面临就业时就完全改变了,因为美国文理学院没有这种就业针对性很强的学科。文理学院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就业或职业倾向的一种反对。你找不出来文理学院培养了多少银行收银员、汽车修理工、IT程序员、股票操作员等。
文理学院致力于博雅教育,大多数的学生专注于学术,对实际的东西都不敏感。王逅逅“上着文理学院,却并不想走文理学院毕业生的学术路线”,她更关注如何创业致富。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追求和享受的东西,其实正是博雅教育要深入认识和批判的东西。
对现代社会来说,赚钱没有什么羞耻的。只是,博雅教育追求的是人理智的健全和对生活的反省。王逅逅感觉有压力,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但是错不在文理学院,而是她自己理解错了、进错了门,是她放弃了原来的追求目标。
翻看西方教育史,培养自由人的博雅教育价值取向,2000多年来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几乎无人质疑过。当然,没有被否定并不意味着今天仍然可以坚持下去。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理念在工业革命之后就日益显得捉襟见肘,技能、就业、工作、谋生的需要放在了更为优先的位置。培养自由人的理念在现实中风雨飘摇。
丧失了对培养自由人的追求,教育的结果却令人担忧。有人将这一时期培养的人,称之为“失掉灵魂的卓越工人”。马克斯·韦伯形容这种状态是“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一个废物幻想着自己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这怎么不令人悲叹?
好的教育不一定好找工作,好的教育和找工作之间,本来就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来看,甚至可以说人类相当一部分的精神文明成果,都是找不到工作饿肚子的人鼓捣出来的。庄子饿个半死,杜甫也没什么饭吃,提倡人的自由发展的马克思也是靠人接济才活了下来。生活贫困,找不到工作,但是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累加做出杰出贡献的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哪一代、哪一国都多的是。这些人如果为了吃个饱饭,为了争个所谓的社会体面,就改行去做当时最赚钱、最可以活好的工作的话,我们就看不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看不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了。所以,活得是不是体面、钱赚得是不是多、社会地位是不是高,与人的自由发展、与好的教育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文理学院的在校生只占全美高校的3%。但是,这3%的比例,却占据了全美8%最富有的CEO,19%的美国总统,近20%的普利策奖获得者。这些人无疑是一个国家的精英、栋梁。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闁烩剝甯掗幊搴g博閼哥數鐟归柛顭戝枛閻掓椽骞栫€涙ǜ浠︾紒妤€鎳樺畷锟犲即濮樺崬鏋犻梺璇″灲閹凤拷 濠殿噯绲界换鎰板Φ婢跺绱i柛鈩冾殔缁插潡鏌涢幒婵嗕喊闁轰礁锕ュḿ濠氬炊妞嬪海顦梺鍛婎殕濞叉牕鐣烽悢绋款嚤婵☆垵顕ч崝鏇灻瑰⿰搴′簵缂佹顦靛畷鎴︽晸閿燂拷-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