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三问
真正的学案就该像一个超市、一桌自助大餐,分层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各取所需,学生们围绕学案设计的学习内容朝着预设的学习目标进发。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渐渐表现出与课程标准、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格格不入。为满足课堂教学的实践诉求由“学会”到“会学”、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的理念,逐渐为一线教师们所接受。
在这种背景下,学案(也称导学案)渐渐萌芽,慢慢发展起来了。但时至今日,一些教师对学案还有一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
学案与教案有何不同
一般认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下表从目的、性质、角色和表达等四个方面将学案和教案予以对比。
从对比可以看出,虽是一字之差,但学案的出现意味着教师的学生观、课堂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如果说教案支撑下的课堂往往是传统课堂,那么,学案支持下的课堂就已经具备了新课堂的一些元素;如果说教案支撑下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那么,学案支持下的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如果说教案支撑下的课堂是教师预设下的封闭式灌输,那么,学案支持下的课堂就是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充分彰显的开放式自学;如果说教案支撑下的课堂成就的是教师本身,那么,学案支持下的课堂就是尽可能地发展学生。
学案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实践证明,学案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智慧结晶,是多种资源的整合,具有多方面的内涵。
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学案不仅仅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而是重点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学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学”。
学案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学”的过程,追求的不是学生“学会”,而是学生“会学”,是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学案实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教师课前预设和学生课堂生成的统一。
学案更科学严密地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学案不仅没有忽略教师的作用,反而是将传统课堂上教师琐碎的甚至随意的口头指导预先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重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学法指导。
学案能够解决学生因水平差异而产生的许多问题。学案非常明确地兼顾了学生水平的差异,因为合格的学案具有很清晰的层次性,能够有效地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步步深入的学习。
什么样的学案才是好学案
合格的学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整合性
一份合格的学案就是整合的产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资源的整合。一般说来,学案的编制过程需要整合教师们的资源,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集集体智慧于一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是教材和各种资料的整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充分吃透教材,并且无限地掌握各种资料,将教材、教师用书和一些高质量教辅资料中“有益”的成分有机融入到学案中。
三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的整合。传统教案支撑下的教师讲授型课堂的一个突出弊端是教师自说自话,按照自己备课的预设进行课堂讲授,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而学案将教师教的预想设计成学生学的过程,学生按照学案中教师预设的过程进行主动性极强的自主学习。
四是学生预习、上课、复习、练习巩固等一系列学习过程的整合。传统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比较繁琐的,课前的预习、课中的笔记、课后的练习巩固等都需要学生去做,但学生做这些事往往盲目而无序,彼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堂学习、课后联系、阶段性考试往往是割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只是教案上的格式化要求,却很难得到真正落实。一些学生常常劳而无功,导致学生感到无聊、无助、无望,教师的指导又无法有效地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学案则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简洁化、集约化,学生在一份有机整合的学案中有序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双主”性
学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学”,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也必须在学案中得到充分体现。学案中呈现的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就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定向、明标。
学案支持下的课堂应该想方设法将学习的自主权、学习时间的自主调配、学习过程的真实体验、学习成果的精彩展示、学习效度的有效评价等都还给学生。为了实现真正的“还”,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敢于、善于“隐身”,要有“甘居幕后”的气度和智慧,要能够“装聋作哑”,要善于“装傻充愣”,要常常忍住不说,要有做绿叶的方法和技巧。
当然,上面所说只是教师教学理念和课堂机智的泛泛而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还”课堂于学生,学案的质量是根本。前面所说的学案整合性以及后面要说的学案开放性都是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支持下的课堂“双主性”的另一个“主”就是教师的主导性。近年来,在课改的实践中,有一种矫枉过正的看法,就是认为教师只要课前编制好学案就行了,接下来就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偏激的,是没有领略学案真谛的体现。学案当然需要教师提前用心、用智、用情去编制,课堂学习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但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无可替代的。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学习动机上的诱导、知识学习上的疏导、思想意识上的引导、方法探究上的辅导以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这样看来,教师对学生学习“导”的作用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编制学案时,教师就要在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情等要素的前提下,为每一个学生预设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的彰显、学习效度的评价等。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务必努力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学习习惯的培养者、学习激情的点燃者、学习成果的点评者、学生疑惑的点拨者,用自己适当、适度、睿智的“导”教会学生学,将学生的学习不断导向深入。
开放性
学案开放性的第一个表现是学习内容的开放。现在一些教师对学案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否则就会出现一些伪学案。一般说来,学习提纲不是学案,问题单不是学案,练习题不是学案,一些传统课堂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精细讲解、精当点拨,用心听课的那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能在教师的讲授中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水平比较高的教师还能够在讲授中达成一部分三维目标,而学习提纲、问题单、练习题等只是教师罗列的一些支离破碎的问题、题目,学生往往陷于求得死的答案,而从根本上没有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摸索过程、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以及课堂行为的体验和规范过程,渐渐地学习就异化成了做题,这是与课改完全背离的。
真正的学案就该像一个超市、一桌自助大餐,分层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各取所需,学生们围绕学案设计的学习内容朝着预设的学习目标进发,学业水平较高、学习状态较好的学生学得快一些、多一些、深一些,学业水平较低、学习状态较差的学生学得慢一些、少一些、浅一些,但一定都是在进行自主学习,一定有学习上的收获,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
学案开放性的第二个表现是学习时间的开放。拿到学案以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完成各个环节的学习,自主性很强,便于学生集中精力于自己最需突破的点,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案开放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学习方式的开放。各方面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都有明显的不同,学案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自主学习、不同层次的合作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仁怀市育人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