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 “匹配”是数学思想。教学中,可创建直观的思维平台——语言与符号化匹配。这节课首先创设了问题场景,搭建了师生互动的直观思维平台,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凸显出匹配思想,建构了直观思维模型,使学生掌握规律,一题定乾坤。

  2. “倍数”这一问题本来很容易,但长期以来之所以我们觉得它复杂,根本原因是数学教材的编写者把倍、分数和百分数的概念区分得过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理解为“倍”。这样一来,短时间学生都会学好这类问题,对学生们来说,只不过是换成了不同的数字而已。

  3. 在学生边读题边建模的过程中,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含有未知数的三量关系式:如:360=鸵鸟?×4,176=16×?等,若把式子中的“?”换成“x”,这样的“三量关系式”就变成了高年级的方程了。这样学习,到高年级学方程的时候,“为什么凭空出来一个x”就再也不会成为困扰学生的一个难题,“x”就与学生们常见的“?”、“( )”、“□”,无非就是一个未知数,学习方程也不是新知识了,水到渠成。

  4. 学生直接运用模型来解题,是不是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人们学习交谊舞的时候,一开始严格按照老师所教的步伐来跳,慢慢地就会即兴创编舞步了。利用模型解题也是一样,模型无非就是一个工具,留给学生的是“直观思维”,是边读题、边建模、边解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国外一项实验表明,“看”的效率=“听”的效率的5倍。而这种能“看”到的直观的思想方法就是一把“金钥匙”,有了它,学生才有直观、轻松的解题思路。

  5.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用直观模型给学生们上每一个新知识的入门课,都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旧知识来切入,学生轻松理解,能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学会了”的成功感会带给学生的是长久的喜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