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为教育变革注入“催化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将怎样推动教育公平?教师在“互联网+教育”中需扮演什么样的角色?5月1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来自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对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进展进行了介绍。

  “信息化教学有多种模式,每人一个终端是一种模式,每个教室有一台多媒体设备也是一种模式。教育信息化要更好地促进公平,我们除了拥有设备外,重在‘用’,要做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雷朝滋说。

  教育信息化弥补教育公平的“短板”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也一直广受社会诟病。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将会加速缩小,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雷朝滋介绍,目前教育信息化中的“三通两平台”正在加快推进。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80.6%的学校实现了网络接入,73%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同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大有进展。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圆满收官,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有效地破解了长期以来教学点缺师少教、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难题。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专门实施了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计划,将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保底指标,便于农村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信息化水平高不高主要不是看设备,终极目标是要看应用。‘够用、实用、好用’是核心,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指导思想。”雷朝滋说。

  教育信息化水平关键看教师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最后要落在教育变革上,提升质量、培养人才,最关键要看教师。教师如何跟上形势,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需要,这是关键。”“教师提升信息技术不是简单地会用设备就行,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网上资源、备课平台、互动空间,讲好这门课,形成千人千面的态势。”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刘昌亚说。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讲课基本采取“满堂灌”形式。雷朝滋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教师是主演的话,学生连群众演员都不是,基本没有角色,充其量是一部电影的‘背景’。”

  刘昌亚认为,让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成为信息技术的主动参与者,至关重要。只有解放了教师,才能真正解放学生。自从基础教育领域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来,已有362万名教师在网上晒课207万节。刘昌亚十分赞同这种晒课方式,他说:“因为一门课里有教师、学生这对教学主体共同参与,晒课会让教师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能把学生的个性、才能、潜质尽可能地挖掘出来。”

  刘昌亚还透露,“教师把优质课晒出来,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教育部也会考虑奖励这些提供优质课的教师,在3年之内聚拢更多的优质资源,供全国中小学师生免费使用交流,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据介绍,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教育部加强了对基教、职教、高教等领域的系统部署,强化教师和干部专题培训,目前已经培训中小学教师600多万人、校长5万多人;全国已经有407万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研活动,326万教师应用该空间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现代化驶入快车道

  “‘互联网+’必将催生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但‘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在教育变革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雷朝滋反复强调。

  为了更好地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搭建起学校、企业、社会互通的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5月23日-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将在青岛召开。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委会秘书处秘书长杜越介绍,届时将有来自100个国家约300名国际代表参会,并将举办教育和信息技术领导者论坛,探讨如何共同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应用。杜越强调,此举意在“搭建更多的高层合作平台,推动最好的实践案例以供相互分享”。

  教育领域的“互联网+”行动正在加速。雷朝滋透露,为了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教育部将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努力补足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短板,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开展教育信息化典型示范,构建完善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加快重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扩大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雷朝滋最后强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育新闻人”在行动     下一篇: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