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英工作室:带一群长大的儿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围绕这次同课同构,我们进行了4次集中备课活动。第一次备课时,我们的目标定位于:怎么上好这节课。”

  “好,我打断一下,大家从王静老师的这句话中,可以总结出什么?”

  “备课目标集中于教师,没有孩子。”

  “好,请继续。”

  ……

  这种现场“抛接球”式问答对话,来自于江苏省常州市吴亚英名师工作室第24次教研现场。本次活动的主持者是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副园长徐志国,他延续了工作室一贯的追问、深挖风格,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关键点”。尽管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人数较多,但徐志国仍旧熟悉地点出要交流的教师名字,有时候甚至开一个玩笑:“那个穿黄衣服的,请你说一下……”

  而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园长吴亚英则在旁边飞速地记录着每个人的观点,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加重了笔头,圈注出来。

  这次现场活动,从3节同课同构课堂展示开始,就现场展开教研。尤其是有“问题”的环节,现场高频率的问答对话,让在场者的思维一直盘旋在教研场中。

  除了10位工作室成员,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新北区优秀骨干教师、市区其他幼儿园骨干教师等50余人。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室共开展了现场教研24次,观察案例交流29次,成员中获市区综合荣誉31人次,获得新的专业称号者8人,实际参与工作室活动的教师逾2000人次。

  带着这支严重超编的队伍,吴亚英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而在徒弟们的眼里,师父真是“蛮拼的”。

  造势,从自己开始

  十几年前,吴亚英带着相机在幼儿园里随意转悠着,看到有意思的景象就按下快门,不时地与孩子们攀谈一会儿。起初,她只是想看看孩子们在做什么。

  在一次观察中,吴亚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一个小班的女孩坐在桌边黏贴着她的雪人,非常专注。做的同时,小女孩还不时地用眼睛瞄几眼同桌,可能是想看看伙伴贴得如何。这时,教师走了过来,动作熟练地贴好了雪人的小手……小女孩又看看同伴完成的雪人,发现自己的雪人没有嘴巴,她耐心地等待别人放下桌上唯一的那支笔。终于等到了,小女孩拿起笔,认真地在雪人脸上画了一个弯弯的嘴巴。

  这个案例给了吴亚英很大的感触,小女孩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画笔并且自己画出了雪人的嘴巴,那么她也应该有足够的能力自己贴好雪人的手。但教师的替代,阻碍了这个小女孩的自我成长。

  “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而不是包办替代。”对于理论,教师们再熟悉不过,可是如何激发、促进,还是理不清头绪。于是,吴亚英决定自己先来研究、示范。

  从《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到《观察:走进儿童的世界》、《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吴亚英走上了科学观察、解读童心之路,让原本就喜欢看孩子的随意举动,变为要看仔细、要分析透一点的刻意之为。

  “我发现,当我蹲下身子的时候,我的精神升上去了:因为我开始懂得孩子,更加懂得爱的含义”。吴亚英从读孩子中更读到了自己,“我要做一个‘等得了、说得准、引得巧’的幼儿教师”。正是因为找到了这样的目标,吴亚英决心将童心解读这件事坚持下去。

  在专业书籍的指导下,吴亚英的观察不再随意。“我看到了孩子的行为在我的意料之中,也看到了他们的行为在我的意料之外……这时的孩子,不仅在我的眼里,更在我的心中”。就这样,吴亚英开始综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成长背景以及当下场景等因素来看待孩子的行为,也逐渐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需要和感受。

  2012年,常州市第三轮名师工作室全面启动,这次领衔人申请,凡具有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教师均可报名,竞争激烈。与此同时,吴亚英所在的银河幼儿园当时已有3个园区,共100多名教职工,作为园长的她,压力可想而知。

  但这一切,都不是借口和理由,更何况对于吴亚英来说,“观察”、“解读童心”正是她的志趣所在,“能够与不同区域、不同园所的教师们在一起,新鲜刺激,碰撞更多,收获一定更多”。于是,吴亚英义无反顾地参与了竞选,并在小组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围。

  “种子”里的学习场

  工作室竞选成功。那么,如何选择同行者、如何带队伍?答案仍旧来自对幼儿的观察,因为,成人便是长大的儿童。

  “我喜欢头上长‘角’的人,他可以不够专业,但是不能没有个性。我更看重一个人发展的潜力,我的工作只是促进其‘内在潜力’的发展。”对于工作室成员的挑选,吴亚英有自己的标准:作为幼儿教师,其价值判断要准一点;思维结构要清一点;自我省察要狠一点;行为表现要实一点。

  基于此,再考虑到教龄、岗位、专业、学科的差异,组成一个学研共同体。

  在吴亚英看来,每一个教师都如同一粒种子,它的生长源自其本身的“内驱力”,作为领衔人,要提供的是充分的阳光、丰沃的土壤。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种子的差异,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正是这种“独一无二”,才形成了差异,这种差异便是一种最便于利用的资源。

  冯越来自银河幼儿园,进入工作室时教龄8年。一直以来,冯越对自己的评价就是“普通”二字,“因为普通,所以我凡事只做到7分。”同事们给她的评价也是:有些随性。而吴亚英欣赏冯越的坦诚,“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做事的程度,那么只要用心,她就能做到10分,甚至12分。”因此,吴亚英将信任前置,着重点燃冯越的工作热情,“师父带队伍属于放手型,偶尔会来点拨几句,这点拨的几句,却是最精华、最核心的。而充分的信任也让我懂得,凡事要严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今的冯越不仅担任园所学科组长,还成为常州市“班级管理”课题组核心成员、常州市新北区美术学科组成员。

  在工作室中,龙虎塘中心幼儿园园长高亚媛可谓是教育老兵、幼教新兵。她从事小学教育16年,却初次涉足幼儿教育。尽管课堂对她来说再熟悉不过,然而教育对象的年龄却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从十二三岁下降至五六岁。高亚媛的从容、稳重,是吴亚英最看重的,“虽然接触的教育对象不同,但是她懂教育、爱孩子,许多时候,她的视角给我带来的启发更大。更可贵的是,她依旧带着16年前那颗初为人师的心。”为此,吴亚英经常笑说,徒弟们太优秀啦,自己“压力山大”。

  除了教龄、岗位、专业、学科的差异,工作室成员也考虑到了男女差异。王禹,工作室的男教师之一。幼儿园男教师,在园所里是个“宝”,在工作室可没享受到一点“优待”。在工作室里,王禹担任秘书一职,他说自己眼见着师父那么拼,自己要付出120%的努力追赶。除了日常联系协调工作,王禹还要担任教研活动的记录者、观察者,当然,在教研中的积极展示也是少不了的。工作室其他伙伴们有时候拿王禹的体重开玩笑,说他是“压力胖”。

  营造一个共同成长学习的“场”,给优秀的种子提供丰沃的土壤,是吴亚英想得最多的事情。而实际上,每一粒优秀的种子,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场。

  师父逼得真“狠”

  为了激活内驱力,催生教学主张,工作室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分散活动,根据个人3年发展规划,依托QQ群,建立日常联系机制,支持个性发展。集中活动,主要借助一月一次的研讨以及一年一度的“五项指标考核”。

  如何让高频度学研活动充满活力?吴亚英给出的关键词是:前移后续。所谓前移,就是在活动筹备阶段即开始“预热”:主持人与执教者在磨课中聚焦研究主题,领衔人关注每一次专题下核心价值的把握,参与者在书香推荐中进行有准备的学习……带着思考走进教研场;所谓后续,就是教研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课例研究尚未结束。每位成员各自回园后必须抄方翻课,用录像记录进行多次“反刍”,积累完善自身教学行为的点滴,积淀关于好课的实践案例。

  除此之外,工作室人人有岗。成员可以根据节点事件自主申报岗位,同时实行捆绑成长制度,每次活动从方案制定、活动现场到书香分享、后续资料,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人。而这轮活动中积累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经验,都对接到下一次活动节点人物身上,用下一组的完成状态全面考量上一组的工作效能。真是每一个环节都大意不得。

  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吴亚英可以说做到了细致入微。

  溧阳市书院巷幼儿园教师沈丹婷进入工作室时,从事幼教工作才两年多。相较于意外与惊喜,沈丹婷感受最多的是胆怯与不自信。而在吴亚英看来,沈丹婷可不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柔弱”,她骨子里有一股霸气。进入工作室后,沈丹婷凭着自己的努力用心学习,并在自己的园所组成了研究团队,迅速将“观察、解读”落实到了实践中。

  作为圩塘中心幼儿园园长的陈华芳就更不用说,一直用心参与工作室活动,积极推动园内每一个教师的观察与记录活动。“师父逼得真狠,但师父对自己更狠”,谈到两年多的工作室生活,陈华芳感慨万千,却只剩下了“感谢”两个字。

  听着成员们的讲述,吴亚英的眼角也变得湿润,“我有时候跟他们开玩笑说,受不了的时候就骂我吧,我假装没听见。”

  紧张、压力大、焦虑,是工作室成员们体会最深的,但同时,欣喜、感谢、成长,更是成员们绕不开的话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名师工作室成果展③     下一篇:“二手”班主任